
越冬的黑颈鹤。

展翅翱翔的黑颈鹤。
寒冬到来,雅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周澎波区域迎来大批越冬黑颈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高原特有珍稀物种——黑颈鹤,2025年6月被正式评为拉萨市鸟,成为城市生态文化名片。它们在此驻足栖息、觅食嬉戏,勾勒出一幅人与生灵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林周县以制度护航、全民参与、科学管护等方式筑牢保护屏障,让“高原仙子”安稳越冬,用种群递增印证高原生态保护实效。
生态资源赋能
林周成黑颈鹤越冬核心栖息地
黑颈鹤是世界现存15种鹤类中唯一栖息于2500—5000米高海拔的物种,体长110—120厘米,素有“鸟类大熊猫”的美誉。在藏民族文化中,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常以“仙鹤”“神鸟”的形象出现在藏柜、壁画中,深受群众喜爱。2025年6月,拉萨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黑颈鹤为“市鸟”。此次评选于2024年11月启动,秉持科学民主原则,经层层筛选,黑颈鹤从5种候选鸟类中脱颖而出,彰显了其在高原生态与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黑颈鹤迁徙至拉萨越冬。林周县因其独特的湿地与耕地资源,成为黑颈鹤的核心栖息地。每年11月底至12月,黑颈鹤陆续集结于此。近三年,越冬的黑颈鹤数量稳定在1600至2300只,占拉萨越冬黑颈鹤总数的近六成。
林周县的黑颈鹤保护根基,源于保护区的逐步升级。1993年,当地相关区域获批自治区级黑颈鹤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覆盖包括林周县在内的拉萨多地,总面积1562.57平方公里,其中林周澎波区域涉及五乡一镇,保护面积1010.499平方公里,含核心区197.966平方公里、缓冲区250.77平方公里、实验区561.763平方公里。这片保护区兼具生态与民生属性,坐拥14.312平方公里湿地涵养生态,另有80.778平方公里耕地支撑粮食生产。区域内人口占全县的73%、农作物产量占比超60%,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的协同推进。
林周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尼玛央宗介绍,卡孜水库和虎头山水库周边的96平方公里区域是鹤群最密集的栖息地,最大群落规模可达一千余只;卡孜乡、强嘎乡、春堆乡、边林乡34.435平方公里未冬翻的青稞、小麦地,成为黑颈鹤的天然觅食区,充足的食源为鹤群安稳越冬提供了保障。如今,拉萨越冬黑颈鹤数量达4000余只,占全球总数的20%,获评市鸟后,黑颈鹤更成为拉萨标志性生态文化符号,林周县作为核心越冬地,见证着高原生态的持续改善。除黑颈鹤外,林周县还拥有雪豹、白唇鹿等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棕熊、猞猁等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成为青藏高原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全民共识凝聚
护鹤理念融入群众日常
“黑颈鹤从不扰人,反倒帮我们啄食田里的作物残渣,年复一年成了记忆里的风景。”楚杰乡村民次旺久美回忆道,四年前,他曾救下一只撞线受伤的黑颈鹤,后来还联系巡护员反复叮嘱务必好好为黑颈鹤疗伤。村民主动护鹤的举动,正是林周县全民保护氛围愈发浓厚的生动体现,而黑颈鹤获评拉萨市鸟,更让群众护鹤热情进一步高涨,守护“城市名片”成为共识。
为让护鹤理念深入人心,林周县多举措推进宣传引导工作。林周县林草局每年组织2次护林员专题培训,系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保护区出入口设置7个界碑、9个石碑、190个界桩及15个宣传牌,清晰界定保护范围、明确禁止事项;借助“爱鸟周”等特色活动,组织工作人员走进学校、乡村,普及黑颈鹤保护知识与市鸟文化内涵,让“守护候鸟就是守护家园、守护城市名片”的理念融入群众生活。甘曲镇村民洛桑次仁从小与黑颈鹤相伴,亲眼见证“清晨鹤群从水库起飞掠过田间觅食,傍晚再成群飞回栖息地”的生态场景,如今也主动参与到护鹤行动中,用实际行动守护身边的“高原仙鹤”与城市生态名片。
健全保障机制
夯实护鹤硬件与队伍基础
为给黑颈鹤筑牢生存屏障,林周县从制度、资源、队伍三方面发力,夯实保护根基,让护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尼玛央宗表示,在制度层面,林周县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结合黑颈鹤栖息特性与“市鸟”保护需求,制定《野生动物救助管理办法》《林周县保护鸟类活动工作方案》等专项文件,同时将候鸟保护纳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形成“县级统筹、乡级落实、村级参与”的保护机制,明确各方职责,推动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在资源保障上,针对黑颈鹤越冬的食物需求,林周县在春堆乡春堆村、卡孜乡田嘎村等鹤群集中区域设立了10个固定投食点,采取不定期投放青稞、冬小麦的方式补充食源。近三年投食总量达4万余斤,年投入资金约5万元,累计投入约10万元;将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纳入年度预算,每年配套2万元救助经费,用于购买救护药品、消毒药品及饲料。2024年更投入1000万元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监测建设项目,大幅提升管护专业化水平。
在队伍建设方面,林周县选拔了9名专职野保巡护员,落实了5名唐古乡公益林管护站管护员,并协调747名护林员兼职野生动物巡护工作。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该县在6个乡镇选聘1500名管护员,成功组建起一支1634人的专业管护队伍。同时,拉萨市林草局组织9名巡护员分三批前往云南、四川、陕西开展技能培训,重点学习区外先进的保护管理理念及野生动物救助技能。依据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划定巡护范围,严格执行“八抓八防”职责,实现保护区巡护监测全覆盖。近年来,全县未发生乱砍滥伐、非法盗取生态资源、乱捕滥猎或非法倒卖野生动物案件,为黑颈鹤营造了安全无扰的栖息环境。
科学监测救助
守护市鸟种群健康
林周县聚焦黑颈鹤种群健康,以科学举措强化监测与救助,为拉萨市鸟越冬保驾护航,助力黑颈鹤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在监测防控上,依托9名专职巡护员力量,按照“勤监测、早发现、严控制”要求,加强黑颈鹤迁飞通道、停歇地、集群活动区的日常巡护监测,疫情防控期间累计监测500余次,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制度,实时掌握鹤群健康状况,近年来未发生野生禽类流感疫情,筑牢疫源疫病防线。
在救助与科研层面,当地持续推进黑颈鹤救助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救助黑颈鹤已达100余只;同时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展黑颈鹤本底调查,精准掌握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等核心信息,为保护政策优化、措施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护鹤工作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黑颈鹤数量的增长,是林周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体现,其获评市鸟,更是对拉萨生态保护成效的认可。”尼玛央宗表示,保护黑颈鹤不仅是守护一种鸟类、守护城市名片,更是维护高原生态平衡、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林周县将持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宣传教育浓厚全民护鹤氛围,严格保护黑颈鹤栖息地杜绝破坏性开发,加强人员专业培训提升科学救助能力,完善保护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与人才建设,推动黑颈鹤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让高原“生灵驿站”愈发温暖,持续绽放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之美,让拉萨市鸟名片愈发鲜亮。(文/记者 谭瑞华 卓嘎 图/记者 阿旺尼玛)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