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定义新高度:青藏高原迈向“智慧保护时代”

2025-11-25 09:13:15来源:西藏日报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当科考队员在青藏高原上对一株野花轻轻一拍,几秒内便能识别物种、记录坐标、上传云端时,一场青藏高原的综合科考范式改革正掠过苍茫的草甸与冰峰。从“纸笔采集”到“AI全息解读”,从跋涉千里的“缘分科考”,到网格化筛查的精准洞察,不久的将来,普通旅行者也有望通过一款“e科考”APP成为“编外科考队员”,而这一切,都只是青藏高原迈向“智慧保护时代”的起点。

  在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一群身着冲锋衣、脚踏登山靴的科考队员正在进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勘测记录生命诗篇。

  只见他们手持轻便的智能终端设备,镜头缓缓对准一株半掩在草丛中的紫色小花。随着“咔嚓”一声轻响,“e科考”APP屏幕上瞬间显示出该植物的物种名称、地理坐标、海拔高度、采集时间、分布地点等详细的环境数据。仅仅几秒钟后,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便通过卫星网络,实时上传并存储至云端数据库,成为国家科研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科考范式的根本性变革。过去依靠纸笔记录、标本采集的传统方式,正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所取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航说。“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重在‘摸清家底、填补空白’,而第二次科考则依托自主研发的‘e科考’系统,融合无人机、智能感知与实时传输技术,推动科考方式实现从传统调查向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的整体转型。”

  这一转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数字化、网格化以及智能化。数字化就是给大自然办“数字身份证”,每份在青藏高原采集的标本与照片,都实时关联GPS定位、海拔、分布等多维参数,共同构建起一个动态更新的青藏高原生物“全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网格化调查取代了过去“哪里方便去哪里”的随机采样,科考队员按预设网格系统推进,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筛查”与精细摸底。

  除此以外,还有智能化的深度参与—AI化身为科考的“超级助手”,孙航院士说,未来通过图像识别与深度学习,物种鉴定将从过去的小时级缩短至秒级,甚至能够预测物种分布规律与资源价值,从而为生态保护装上精准的“导航系统”。

  “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对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有如此全新而系统的认识。”孙航感慨道。第二次青藏科考开展以来,已发表新物种超过3000个,其中包括动物205种、植物388种。他特别以墨脱四照花为例:“它果实硕大、香味浓郁,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水果资源。”这些发现不仅刷新了人类对高原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更构建起一个蕴藏独特基因的宝库,为未来农作物改良与新药研发提供了关键素材。

  “青藏高原的物种,蕴藏着对抗极端环境的遗传密码——抗寒、抗旱、抗病。”孙航进一步介绍,“借助基因组技术与智能育种,过去需要数十年才能培育出的新品种,如今可能缩短至几年。”

  而真正让这些资源“活起来”的,是正在发生的科考范式革命。这场技术驱动的变革,正逐渐打破专业壁垒,走向开放与共享。当被问及普通人能否参与时,孙航表示,团队正在开发公众版“e科考”APP,未来每一位高原旅行者都能通过拍照上传参与物种监测,成为“编外”科考队员。与此同时,科研团队正持续推进“e科考”智慧科考系统的专业版、公众版和教育版三大版本建设。预计到2035年,AI将在物种识别、资源评估与保护决策等环节实现深度融合,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全面步入“智慧时代”。

  然而,技术跑得越快,越需要人跟上它的节奏。孙航坦言:“科考范式改革中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我们急需既懂生物学、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团队正通过系统培训与实践锻炼,推动科考人员从传统的“标本采集者”向能驾驭数据的“科学解读者”转型。(记者 平措诺吉 见习记者 权文娟)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