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推进良种跨县流动——黑牦牛远“嫁”记

2025-10-23 10:35:06来源:西藏日报作者:孙开远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深秋的琼结河河谷,已显凉意。清晨,一出门,次仁多吉就把领口紧了紧。作为琼结县农业农村局的畜牧专干,他带着采购组的几个人,坐着卡车往措美方向赶。车窗外,牧草在秋风里开始枯黄。

  一路上,次仁多吉和同事聊着年初全市畜牧工作会议上的部署,“市级财政每年拨数百万元良种补贴,就是要让好品种流动起来。这一次,县上敲定的引种计划,就是落实市里下发文件上写的‘跨县良种互通’。”

  穿过藏王墓群,卡车爬过海拔4800多米的山口,绕过美丽的哲古湖,两个多小时后,措美县扎西松多村的白房子在视野里晃动。接到电话,村党支部书记尼玛次仁带着驻村工作队的小王在路口等,衣袖上还沾着草屑:“次仁啦,早上刚给牛添了干苜蓿,现在就去看看?”

  牛圈在村旁的坡地上,7头黑牦牛正低头采食。68岁的牧民洛桑蹲在栅栏边,手里攥着根羊毛绳,见到买主,便起身掀开牛的上唇:“你看这牙口,正是配种的好年纪。”他推着牛背让其转身,指着粗壮的蹄子,“我们这海拔高,蹄子不结实可不行。”次仁多吉走上前,摸了摸牛的肩胛,触感紧实得像块木头——扎西松多村的牦牛常年在山上山下觅食,适应寒冷和干旱的气候。

  检疫员达娃拿着体温计凑近牛耳时,小王已把平板电脑递到次仁多吉手里:“这是提前办好的电子检疫证明,布鲁氏菌病、口蹄疫检测都合格。”尼玛次仁补充道,村“两委”协调县农业农村局,三天前完成强制免疫抗体检测。这背后是山南市建成的市、县、乡三级防疫网络的功劳。

  交易在村委会院子里进行。会计打开电脑,不一会儿,打印的单据就拿到次仁多吉面前。每头牛6250元的单价,总额43750元的数字旁,盖着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红章。

  “这钱要入村集体账户,年底给50户股东分红。”尼玛次仁说,村里的“千只绵羊繁殖基地”已带动11人就业,年人均增收超4万元。说话间,洛桑掏出哈达系在牦牛角上,又抚摸每头牛的额头,算是告别。

  装车时已近正午,洛桑把一捆草料扔进车厢:“这是湖北专家教做的青稞秸秆饲料,蛋白质高,能存大半年。”驻村工作队的年轻人帮着固定护栏,小王往次仁多吉手里塞张纸条:“这是村兽医的电话,这些牛的情况他了解,隔离观察期间有任何情况随时找他。”

  午后,卡车驶离村口时,牦牛的铃铛声在公路上回荡。次仁多吉望着后视镜里越来越小的扎西松多村,想起尼玛次仁的话:“等你们的小牛犊出生,再换种公羊。我们的‘古堆绵羊’去年光在网上就卖了700多只。”车过山垭口,琼结河谷的轮廓渐渐清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