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在解放军叔叔身边长大,见证了金珠玛米的深情厚谊。因此我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个对祖国、对西藏有用的人才,所幸没有辜负。”身材瘦削的央宗老人微笑着说道,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客厅里一排排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荣誉证书,思绪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1953年,央宗出生在日喀则的一个农奴家庭。当时,西藏和平解放不久,解放军进驻高原,不仅肩负着保卫边疆的重任,更承担着联系群众、传播新思想的使命。央宗家旁边就驻扎着一队解放军战士。“我从小就跟在叔叔们后面讨糖吃。他们也特别喜欢我,一个叫‘黄营长’的叔叔跟我最亲。”央宗说。
那时的西藏物资匮乏,解放军常常拿出米、面、罐头等生活物资接济周边群众,农忙时还主动帮忙耕种收割。
“黄营长常跟我讲他老家的生活,说他家里有带树荫的院子,夏天大家围坐乘凉,院子里鸡鸭成群,清晨能听到鸡鸣。”这些描述在小央宗心里种下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长期相处中,解放军的无私奉献深深影响着央宗。她说:“那会儿和身边伙伴聊天,大家都想当解放军,我还打算当文艺兵呢。”
1970年,央宗来到了谢通门县吉定乡当知青。她是乡里唯一的知青,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3年里,央宗教村民识字读报,让大家了解国家政策;鼓励妇女摒弃旧观念,参与社会生活;寒冬里通宵编织毛衣,让孩子穿上温暖的衣裳。央宗说:“看着孩子们穿着我织的毛衣满街跑,特别有成就感。”
1972年底,19岁的央宗获得前往西藏民族学院上学的机会。“当时我坐了7天的汽车到兰州,看到区外的发展后深受震撼,便下定决心要为新西藏的建设作贡献。”
在校读书期间,央宗如饥似渴地学习。1979年,她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回到西藏,任职于中共拉萨市委党校。
“刚到党校时,校舍是铁皮房,夏天像蒸笼,冬天似冰窖,全校仅有十几名教师。”但艰苦环境挡不住央宗的热情,她用藏语顺口溜解读政策,用农牧民熟悉的案例讲解理论,每次上课都座无虚席。她每天骑车两公里上下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常摔跤,身上总带着淤青。
20世纪80年代,中央为推动西藏发展,实施土地归户使用、牲畜归户等政策。但群众受传统观念束缚,对新政策心存疑虑。“要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于是,央宗带头联合公职人员参加“星期天市场”,售卖藏装、土特产。
起初百姓只敢观望,见交易带来收入后,才试探着参与,市场渐渐热闹起来。央宗又带老师下乡两个月,挨家挨户用“种一亩地多收五斗粮”的实例算账,终于解开群众心结。
2008年,已近退休的央宗为改善党校教学设施,带领团队辗转赴北京、江苏等地,联络援藏资源,最终解决了教学楼、图书馆项目的资金问题。
“我出生在新社会,成长于红旗下,党培养了我,必须全力奉献。”央宗的人生轨迹烙印着时代印记,也见证了西藏从落后到繁荣的蜕变。(记者 曲珍 温凯 索朗旺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