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物流应先行。近年来,自治区商务厅坚持把畅通农牧区商贸物流体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作为推动消费品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重要渠道,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商贸物流不断向基层延伸,商贸流通实现“物尽其流”,各族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用政策“绣花针”
串起物流“千条线”
近年来,自治区商务厅坚持把政策制度创新作为打通农牧区商贸物流体系的基础保障,围绕自治区“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紧盯商贸流通难点堵点,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深化商贸流通体系改革、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支持保护市场主体发展若干措施等配套政策文件10余份,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西藏地广人稀,物流成本曾是制约农牧区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创新‘政策包+产业链+数字化’组合拳,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冷链中心、电商园区,用‘以奖代补’激励企业在3000米以上高海拔乡镇设服务站,更关键的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双向闭环。”
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的持续发力是推动农牧区商贸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的关键动力。通过精准的政策引导,能够有效撬动社会资源,让更多力量投入到农牧区物流建设中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资源共享
织就城乡物流网
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把健全流通设施、培育市场主体作为打通农牧区商贸物流体系的重要载体与关键抓手。“十四五”期间,西藏整合各类资金近15亿元,建成现代商贸流通设施146个、跨区域冷链物流集散中心8个、冷链仓储51.5万立方米,21个边境县(市)内外贸一体化项目建成投运,京东仓储物流园落地拉萨,乡镇级商贸服务网点覆盖率超90%,形成以拉萨为中心、6地市为节点、覆盖74个县区和重要乡镇的商贸流通网络。
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西藏鼓励商贸主体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培育商贸物流企业230家,西藏供销集团进入实质运营,发展基层社和社有企业112家,区市县三级电商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申通、圆通、中通、韵达“三通一达”等快递企业覆盖74个县(区、市),123家快递企业与邮政公司实现“邮快合作”,部分市县乡开通“交邮融合”试点线路,各流通行业共建共用、资源共享、辐射城乡的农牧区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以前虫草晒干后要雇车拉到县城集散,运费贵还担心磕损。”那曲市尼玛县虫草商户次仁曲宗展示着手机订单,欣喜地说,“现在乡里的电商服务中心直接上门收,通过‘邮快合作’冷链车48小时就能到拉萨冷库,再发往北上广。去年通过‘832平台’卖了30公斤虫草,单价提高20%,物流成本比传统渠道节省了40%。”
助力乡村振兴
双向流通激活雪域新活力
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治区商务厅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打通农牧区商贸物流体系的核心目标,西藏率先建成投运西南地区首个高智能“地狼仓”,上行标准件成本下降3元,74个县(区、市)所在地基本实现“当日达、次日达、四日达”。
“以前给在阿里工作的儿子寄包裹,得先骑摩托跑30公里到乡里邮政所,现在村头的‘供销e家’服务站就能代寄。”林芝市米林市农牧民卓玛曲珍指着手机物流追踪信息说,“上周寄的牦牛肉干,儿子说通过‘地狼仓’智能分拣,4天就收到了。”
依托完善的物流体系,西藏发挥供销经营服务网络和电商直播优势推动“藏品出藏”,各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在“832平台”销售额累计突破1亿元大关、达到1.33亿元;2024年农牧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网上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4%、29.3%,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正助力农牧区“品质生活”迈上快车道,雪域高原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