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29日,大型舞蹈史诗剧《诗经·格萨尔》在拉萨震撼上演。这部以《诗经》与《格萨尔王传》为蓝本的创新之作,通过汉藏文化的深度交融与现代舞台艺术的突破性呈现,为高原观众献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演出期间,剧场内掌声雷动,观众沉浸于如诗如画的舞台意境中,现场不少观众感慨:“这不仅是舞蹈与史诗的对话,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生动注脚。”
三年磨一剑 铸就文化融合里程碑
2021年,那曲市立足“民族交融之地、文化汇聚之地”的定位,联合浙江省援藏指挥部启动了大型舞蹈史诗剧《诗经·格萨尔》这一重大文化工程。
“《格萨尔》史诗与《诗经》虽诞生于不同时空,但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自然与英雄的共同礼赞。”那曲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俊介绍,项目旨在通过史诗级舞台创作,打破文化边界,让汉藏文化在“同根同源同宗同梦”的叙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为打造这一文化IP,那曲市成立专项工作组,投入专项经费,组建由汉藏学者、艺术家构成的顾问团队,并赴敦煌、西安等地开展深度调研。剧目总顾问、总策划朱梅品坦言:“项目启动初期,学界、业界质疑声不断,认为将两部无直接关联的经典融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的持续支持下,团队历时三年,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最终构建起“史诗融合+科技赋能+艺术创新”的创作范式。
剧目亮点 汉藏文化交融的视听盛宴
《诗经·格萨尔》秉持“同、融、美”理念创作。“同”,是挖掘两部经典中相同、相近的文化元素。汉藏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虽地域有别,却有着诸多文化共性,如对自然的敬畏、对英雄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这些元素被一一提炼,成为剧目的精神内核;“融”,是融合汉藏民族的民俗、诗词、文字、图腾、舞蹈、乐器等。从《诗经》的雅致诗词到藏族神秘的图腾符号,从悠扬的编钟古乐到激昂的藏族扎木念琴声,都被巧妙融入舞蹈,让观众领略到汉藏文化的丰富与多元;“美”,则借助现代科技和多维度影像呈现。舞台上,光影交错、虚实结合,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视觉效果,为古老的文化元素披上现代科技的外衣,焕发出新的活力。
全剧以“星河之光”启幕,分“源、路、梦”三大篇章、15个节目。“源”篇章追溯文化源头,展现汉藏民族在远古时期就已存在的文化联系,如相似的农耕习俗、共同的神话传说等,让观众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路”篇章描绘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携手同行的历程,从古代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到近代共同抵御外侮,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梦”篇章则聚焦当下与未来,表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剧中舞段精彩纷呈。女子群舞《蒹葭苍苍》,舞者们以柔美身姿演绎《诗经》中的朦胧爱意,似将观众带回千年前的水畔;《格萨尔王》和《英雄足迹》以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格萨尔王的英雄气概,彰显藏族人民的勇敢与坚韧;《凤凰于飞》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人们追求美好。还有展现汉藏农耕文化的《其耕泽泽》、体现民族融合的《茶城欢歌》等,从不同角度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背景影像中的水墨山水与唐卡壁画无缝切换,我甚至分不清哪些是实景、哪些是特效。”“90后”观众次仁顿珠表示,“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专访主创团队 以艺术之名书写民族团结答卷
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该剧的主创团队。剧目总顾问、总策划朱梅品感慨万千。他透露,最初提出将《格萨尔王传》与《诗经》这两部文化瑰宝相融合,打造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尤其是推出舞蹈史诗剧《诗经·格萨尔》这一IP时,外界质疑声不断。然而,那曲市委、市政府并未被质疑声吓倒,在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的全力支持下,他们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积极践行文化创新、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历经三年艰辛探索,硬是将旁人眼中的“幻想”,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总制作人支忠亮坦言,相较于团队之前打造的“盛典系列”作品,《诗经·格萨尔》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那曲市项目专班的引领下,团队整合各方资源,广纳贤才。更关键的是,他们大胆推动汉藏主创团队专家深度融合,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创意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同时,促进演员在排练中紧密合作,共同打磨技艺。
总导演刘洲铭有着丰富的电影和舞台剧执导经验,他表示,《诗经·格萨尔》目前已成功迈出关键一步。拉萨演出落幕,更多观众在欣赏精彩演出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结语】
此次《诗经·格萨尔》在拉萨上演,不仅标志着那曲市在“文化援藏+文旅融合”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更以艺术实践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从《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格萨尔》的“英雄史诗永流传”,这部剧通过舞台艺术的创新转化,让古老经典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