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 格桑茉莉共芬芳

林周县教工委携手苏州市职业大学在“美育+思政”融合育人上持续发力

2025-04-25 09:23:36来源:西藏日报作者:图/文 央金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苏州市职业大学继馨大讲堂团队在林周县松盘乡中心小学开展文化交流。

  思政课建设关系千秋伟业后继有人,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2024年以来,在林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和苏州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牵线搭桥下,林周县教工委携手苏州市职业大学(以下简称“苏职大”),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美育+思政”融合育人的路径方法,着力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实功,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苏州市职业大学大学生与林周县学生一起画画。

  教育援藏是贯彻落实苏林援藏的重大举措之一,加强党对教育援藏领导,充分发挥苏州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协调对接作用,为推动林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一直以来,苏林两地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对口援藏各方面全过程,林周县委更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第一任务抓紧抓实,要求立足教育援藏“走出去、引进来”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高林周县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质量。

  林周县教工委牢牢把握教育政治属性,在苏州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的对接协调下,联合苏职大,立足高等教育资源优势,聚焦乡村小学“五育并举”问题,在“美育+思政”融合育人上持续发力。2024年以来,林周县教工委与苏职大持续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机制、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制定落实《大手拉小手艺术特色课堂方案》,稳步推动继馨大讲堂乡村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大学生实习支教等配套政策,先后开展前期入户走访、入校调研、小组研讨、线上访谈、图书捐赠等活动10余场次,有力确保支援工作顺畅运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苏州市职业大学大学生与林周县学生合影留念。

  近年来,苏职大坚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聚焦搭建“美育浸润”平台,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美育德”“寓美于教”“美美与共”等美育教育科研成果突出,“实践思政”整合创新经验丰富。结合林周县乡村学校实际,苏职大认真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坚持内涵、守正两个要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思政育人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小学美育浸润行动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集中优势资源,先后组织人员深入林周开展课程前期研讨10余次,抽调3名专业教师,成立“大手拉小手,格桑茉莉共芬芳”入林支教团,创新打造“思政为本、人文为用、艺术为法”的7日“美育思政”品牌,面向林周县松盘乡中心小学300余名师生,通过“美术、手工、音乐”等10余门交叉融合课程,搭建“共颂+共唱+共绘”浸润式美育思政课堂,构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祖国壮丽山河、苏州传统文化、本土民族文化等核心知识体系,多维度、立体化、全方面宣传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力引导学生在“中华一家亲”主题手抄报、“壮丽山河”肌理画体验、拓印帆布包、格桑扭花、时装艺术画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并认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共同培育的伟大民族精神,着力构筑各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


林周县学生在苏州市职业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手工作品。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而人才则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林周县教工委、苏职大把深化教育合作,推动共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把帮助林周县乡村学校打造人才队伍放在工作首位,以“大学专家引进来”与“教师线上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帮扶模式,竭力帮助乡村小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2025年,苏职大将把单向支援为主逐步升级到两地嵌入合作,形成教育合作新模式。继续坚持“课程研发+林周实践”,推动苏州教科研创新主体和民族地区育人要素协同共享;积极探索“校外基地+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教育合作帮扶机制,利用“大手拉小手—格桑茉莉共芬芳”继馨大讲堂校园实践基地,通过线上课程,全链条开展“组合拳”帮扶工作,构建包括“共建式”教师能力培养、“订单式”课程资源共享、“嵌入式”线下支教送培等在内的教育帮扶体系。通过资源互动、课程推动、人才带动,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造血”能力,推动两地及两校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行之有效的举措引导师生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