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的名片加加面

2025-04-18 09:28:23来源:西藏商报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走进“果拉丛藏家乐”的院子,悠扬的歌声随风飘荡,客人们此起彼伏的“加面”声与面条的香味交织相融,绘就一幅别具韵味的市井画卷。这里的“加加面”,绝非一碗普通的面条,而是盐井人民生活的生动见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旅游经济的坚实支柱,更是当地人迈向富裕生活的“金钥匙”。

  “没吃过加加面,就等于没来过盐井。”这句话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口头禅,道出了加加面在盐井人民心中的地位。这碗诞生于藏东的特色美食,以荞麦为面、藏香猪肉为臊子,辅以葱花提鲜,入口筋道,咸香中透着一丝清甜。其精髓在于“加”的仪式感,每碗仅五六根面条,刚好盖住碗底,客人一口吃完,店主便立刻续满。如此往复,食客桌上的小石子越堆越高,趣味横生。

  2010年,盐井加加面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37岁的果拉卓玛,是这项技艺的传承者之一。她回忆道,早年父母在街边支摊卖面时,加加面只是再寻常不过的一道家常面食。如今,这碗面被赋予了文化符号的意义——食客们比拼碗数,最高纪录达147碗,若破纪录,还能终生免费吃面。“石头计数、民歌敬酒,这些传统习俗让吃面变成了一场热闹的仪式。”果拉卓玛笑着说。

  加加面的“加”,不仅是碗数的叠加,更是当地经济的蝶变。果拉卓玛的藏家乐,正是这一变化的缩影。十年前,盐井交通闭塞,加加面仅靠口耳相传。随着公路贯通和旅游开发,果拉卓玛抓住机遇,将自家小院改造成藏式民宿,推出藏香猪、牦牛肉等特色配菜,并通过拍摄短视频,发布到各大社交平台,以此来拓宽客源。

  2024年,“果拉丛”更被认定为第二批“西藏老字号”,成为芒康旅游的金字招牌。这张文化名片,巧妙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美食与旅游。食客们围坐长桌,边吃边数石子,笑声不断;民歌敬酒环节,果拉卓玛高歌藏曲,客人“三口一杯”一饮而尽。这些互动让加加面从单纯的就餐体验,升华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来过的人,对此饮食文化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吃的是面,感受的是藏家人的热情好客。”

  从街边小摊到非遗老字号,从养家糊口到增收致富,果拉卓玛一家用行动证明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动力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近年来,当地政府也将加加面作为旅游推广的重点。芒康县依托“三江并流”的壮丽风光,将加加面与民俗表演、非遗手工艺结合,打造出一条特色文旅线路。

  如今,加加面摊位遍布盐井甚至西藏各地的街头,吸引了许多网红博主前来打卡。一碗面“加”出了芒康的文化自信……夜幕低垂,“果拉丛”院中的歌声依然嘹亮。碗中的面条依旧只有五六根,但碗外的故事,早已越“加”越多——关于传承,关于改变,关于一碗面如何“加”出盐井人民的幸福新生活。(文/记者 旦增玉珍 德吉央宗 图/记者 阿旺尼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