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人权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西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屋脊创造的人类发展奇迹,充分证明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人权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一、经济发展夯实人权保障的物质基础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而经济发展是实现这些权利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5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2024年突破2700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过去,西藏农牧民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如今,他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用上了稳定可靠的电力,看上了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基础设施突飞猛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交通方面,青藏铁路、拉林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以拉萨为中心的高等级公路网基本形成,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硬化路;民航事业快速发展,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通信方面,实现了行政村通光纤、通4G网络,偏远地区通信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能源方面,以水电为主,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城和主要乡镇。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地便利了西藏各族群众的出行、通信和生产生活,也为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旅游业方面,西藏拥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珠穆朗玛峰等世界级旅游资源,近年来,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特色农牧业方面,西藏大力发展青稞、牦牛、藏羊等特色农牧业,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方面,西藏凭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西藏在“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64.8万人,群众工作权得到有效保障。
二、社会进步营造人权保障的良性生态
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受教育权得到充分保障。西藏在全国率先实行了15年公费教育政策,覆盖学前至高中阶段,并实施“三包”政策,极大减轻了农牧民家庭的教育负担。如今,西藏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覆盖城乡的各级各类学校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各援藏省市选派2000余名教育人才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学,教育援藏为西藏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西藏已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以自治区级医院为龙头、地市级医院为骨干、县级医院为枢纽、乡镇卫生院为网底、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通过“组团式”援藏、定向培养、在职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同时,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不仅提升了西藏人民的健康水平,也有力保障了健康权。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西藏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68.17岁提高到2020年的72.19岁。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方位织密民生保障网。近年来,西藏形成了覆盖城乡、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显著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西藏已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了100%。此外,西藏还特别关注寺庙僧尼的养老保障,自2012年起将僧尼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实现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得到了广大僧尼的欢迎。西藏完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基本医疗保障更加有力,还建立了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近年来,西藏建立了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多个方面。
三、文化繁荣筑牢人权保障的精神根基
文化传承保护成效显著,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家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对布达拉宫、大昭寺等重要文物古迹进行全面保护修缮,成为展示西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西藏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通过设立传承基地、培养传承人等措施,格萨尔史诗、藏戏等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机。在传统节庆活动方面,藏历新年、雪顿节等传统节日得到传承发展,成为展示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现代教育的普及也为西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全面保障人权提供了精神支撑。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数字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西藏已建成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成为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获取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在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面,西藏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等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数字文化建设方面,西藏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建成覆盖全区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通过“云端”服务,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有效缩小了城乡文化差距。
民族文化载体代代守护,语言文字权利充分保障。西藏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障各民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在法律保障方面,《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等法规文件,为藏语文的学习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藏语文与汉语文并行使用。在教育领域,西藏全面推行双语教育,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藏语文教学体系。在媒体传播方面,西藏拥有藏语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多种媒体平台,为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新时代西藏的发展是人权保障的生动实践。从经济的腾飞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文化的繁荣到民生的显著改善,西藏的每一项成就都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西藏的发展成果,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的增长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上,更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各项权利的充分保障上。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西藏各族群众的共同奋斗。新时代新征程,西藏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不断推进西藏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3月29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