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城东贡布堂农贸市场“菜篮子”供应充足。
“现在的生活真好啊!”在拉萨市八廓街的夏扎大院里,103岁的老人桑旦喝着咖啡,眯起眼睛发出幸福的感慨。
谁又能想到,在66年前,眼前的这位老人是夏扎大院里的一名“朗生”(旧西藏农奴的一种),每天从事着最繁重的劳动,却连做人最基本的权利都没有。当时,占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财产自由,没有思想自由……他们一无所有,只能依附于农奴主,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
1959年3月28日,一场彻底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运动在雪域高原轰轰烈烈地开展,广大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成为新西藏的主人。桑旦也在其中,他成为曲水县曲甫村的村干部。从土坯小屋到崭新楼房,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德高望重的老者,他见证了曲甫村的发展和变迁,更见证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进步:
——从食不果腹到营养丰富。同样曾为朗生的达国杰老人在旧社会只能依靠领主施舍的糠麸果腹,老人回忆道,“全家饿得啃草根树皮”。如今,餐桌上食品五花八门、营养丰富,各族群众收入显著提高。2024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444元、21578元。
山南市琼结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入户办理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
——从牛棚土屋到现代新居。旧西藏,农奴的“家”是领主的牲口棚。如今,西藏各族人民实现了住有所居、居有所安。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1.32平方米。
——从“睁眼瞎”到全民教育。“旧西藏的经书只属于领主,我们连名字都不会写。”朗生巴桑曾因偷学藏文而被打断手指。2012年起,西藏在全国率先实行15年公费教育。截至2024年,全区教育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从“生死由天”到全民医保。旧西藏,农奴生病只能求神拜佛。如今,西藏基本建成自治区、地(市)、县(区、市)、乡(镇)、村(社区)五级卫生健康服务网络,人均预期寿命从35.5岁增至72.5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数分别增加到5.9张、8.05人、3.34人。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唐加乡莫冲村青稞喜获丰收。
——从人背畜驮到立体交通。旧西藏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如今,“复兴号”动车驰骋雪域高原,拉日高速全线通车,G318川藏段建成“超充绿廊”,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83条,通航城市78个。
——从精神荒漠到文化繁荣。退休干部扎西平措感慨:“过去,农奴连笑都不敢大声;现在,我们在布达拉宫脚下跳锅庄!”如今,西藏基本形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6312个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各族群众均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从“差巴的命”到命运自主。“过去生是差巴,死是领主的鬼。”如今,西藏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西藏代表中,少数民族占68%;全区四级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占89.2%,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真实、管用。
西藏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员工在调试灌装机。
66年沧桑巨变,如今,370万高原儿女在12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唱响新时代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今天的西藏,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经济建设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和睦宗教和顺、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依法治藏全面推进,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征程!
正如桑旦老人所言:“虽在旧社会的苦水里泡大,但现在在新西藏的蜜罐里养老,这就是最幸福的时代!”
数说巨变
1959年—2024年
粮食总产量由18.29万吨提高到112.9万吨 地区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加到2764.94亿元
公路总里程由7343公里增加到12.49万公里 人均寿命由35.5岁提高到72.5岁
(图片由本报视觉频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