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92年,汪永忠给西藏希望工程捐款的证书。
1960年,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刚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汪永忠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志者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通过层层选拔,他来到西藏开启了新西藏教育建设者的篇章。他用无悔的奋斗精神践行着发展民族教育的理想,完成了自己最初的心愿。
在藏工作30年,汪永忠学会了藏语,刻写汉藏文互译对照教材,培养了无数的学生,为新西藏基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退休后的汪永忠虽然离开了西藏,但他时刻关注着西藏教育的发展。“我的青春留在了西藏,培养了无数的学生。我的两个孩子在西藏完成学业并参加工作,接过了建设新西藏的接力棒。为师者,人生无悔。”汪永忠说。
汪永忠在日喀则师范学校门口留影。
大学毕业 到西藏当汉语老师
1937年,汪永忠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市石桥镇,他的父亲当时在当地的一家盐业单位工作。1960年7月,刚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他,在填写分配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中填写了西藏。
汪永忠回忆,大学毕业前一年,他通过重庆日报了解到中国人民解放军24小时平息了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叛乱的新闻。同年,他在重庆市第四十一中学实习期间,参加了一次关于西藏翻身农牧民代表报告团的会议,会上一位长期受压迫的西藏农奴讲述了他对农奴制罪恶的控诉……这两件事让他感悟颇深,新西藏的建设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所以他萌生了大学毕业后,一定要投身到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当中去的想法。
“这就是我到西藏从事教育工作的初心,也如愿以偿了,我成为最早进藏从事教育的应届大学生中的一员。”汪永忠说,1960年9月,他和进藏的其他同学被安排到拉萨中学任教。
“我们几个大学生被分配到拉萨中学之后,学校才开设了全区唯一一个高中班,而我负责高中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汉语文课程。”汪永忠说,当时高中课文教材内容非常简单,就是有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
汪永忠在拉萨中学任教仅有一个学期,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他还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在西南师范学院上学时,汪永忠是文艺骨干。来到拉萨中学后,他与学校会拉手风琴的汉语文老师陶长松、会弹三弦的藏语文老师赤来、会弹扬琴的学生次旺俊美等,成立了拉萨中学第一支文娱队。
“当时,我带的班级学生特别勤奋、开朗活泼。课余时间,我教同学们唱《拉萨城里充满了阳光》,受到同学们追捧。很快,这首歌在全校被传唱……”汪永忠说,1961年的春节刚过,他就被调到当时的日喀则江孜中学初中班任汉语文老师。
汪永忠在江孜工作期间的留影。
学习藏语 刻写汉藏文互译对照教材
“刚到江孜中学,因为语言沟通问题,汉语老师上课困难重重,我也不例外。”汪永忠说,他到江孜中学前,学校没有专门的汉语文课程,学生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汉语。当时除江孜专区外,其他6个县的小学全部为藏语授课,只有江孜中学初中班设有汉语文课程。每周只有六节汉语课程,要让学生听懂老师用汉语教授的代数、化学、史地等课程,简直比登天还难。所幸的是,汪永忠寝室隔壁住着一位中央民族学院进修过的藏族老师次旦顿珠,他不仅会说汉语,而且对学校和学生情况比较清楚。“后来,我听次旦顿珠老师说,其实藏族学生很喜欢学汉语,只是没人教,说不出来。”汪永忠说,当时听了这句话后,感觉身上的责任很重,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探索出一整套适合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有效方法,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一种语言工具,从而保证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建设新西藏的人才。
“要帮学生学好汉语文,我必须起带头作用,先学好藏语。”汪永忠说,与次旦顿珠老师商量后,他们决定两个人互帮互学,一起进步。首先,他准备了一个句型本子、一个单词本子。两个本子随时带着,无论在田间散步,还是在食堂,他都会拿出本子背单词、用单词套句型。除了加强同藏族师生交流对话,他在上课时大胆地使用藏语,发音不准时,藏族学生会帮他纠正。
经过不到半年的刻苦自学,汪永忠基本掌握了藏语的使用,并通过“汉语+藏语+手势”的方式开展汉语文教学,不但保证了汉语教学质量和进度,而且让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性和兴趣迅速提高。西藏日报当时刊登了文章《互教互学》宣传他自学藏语的事迹,带动了部分中小学汉语教师学习藏语的热潮。
藏语学会后,汪永忠开始学习刻写自编汉文教材中的藏文对译。“当时,我是江孜中学主管教学副校长、汉语文教研组组长,与其他几位老师共同探讨编写关于西藏中小学汉语文过渡性教材编写大纲,并提供给其他中学相互交流。”汪永忠说,那段时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全部用在刻写教材上。早期,汪永忠在钢板上刻写的是一排拼音、一排汉文、一排藏文。根据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进度,他后期修改为一排汉文、一排藏文。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珍藏着一本自己刻写于1977年4月的汉藏文互译对照教材。”这本纸质已经泛黄、发脆的教材,在2009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之际,参选由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西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时代的物证——西藏社会生活50年物品征集活动”评选获得三等奖。“2024年,我的大女儿将这本教材转赠给了江孜中学校史馆。”汪永忠说。
退休后的汪永忠。
子女留藏 接过建设西藏的接力棒
谈起婚姻,汪永忠说:“我结婚比较晚,妻子毕业于山东临沂卫校,后来跟随我到江孜工作。进藏16年后,我才把6岁的大女儿接到西藏上学。”
1979年,汪永忠被调到日喀则地区师校任教,大女儿转学至日喀则小学就读,他的第二个女儿也被接到了身边。
“我的两个孩子对西藏有着深厚的感情,毕业后接过了父辈建设新西藏的接力棒,在自己的岗位上精诚敬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汪永忠说。
1979年,汪永忠被调到原日喀则地区师范学校工作,担任学校文科教研组长,后被调到原日喀则行署文教局工作。“在日喀则行署文教局工作期间,我和单位领导、同事有针对性地到日喀则所属18个县调研和指导当地兴教办学的情况。”汪永忠说,上世纪80年代,日喀则地区只有一所完中,所属各县大约有一半不具备办中学的条件,比如师资力量、学生来源、办学软硬件等方面,都跟不上时代变革发展的需求。
“我在负责日喀则地区大中专招生办公室工作期间,十分重视选拔较为优秀的学生到日喀则地区师校学习,为日喀则地区各县办学储备合格的师资力量。”汪永忠说,他的妻子曾在日喀则、拉萨等地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大女儿大学毕业后,也曾在山南师范学校当了12年老师。
1992年,王永忠办理退休手续时,正好遇到全区号召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给西藏的希望工程捐款,他毫不犹豫将刚领到的补发的两年工资500元全部捐出,受到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的通报表彰。
“转眼间,我已经退休30多年,但自己时刻都在关注着西藏教育的发展,从各个渠道了解西藏的变化。”汪永忠说,2011年,他喜闻西藏当时的教育成就,写了相关纪念文章刊发在《西藏教育》杂志上,表达了自己对西藏教育发展的热烈祝贺与期盼。
根据2024年12月24日西藏自治区全区教育大会召开时的新闻报道,“截至目前,西藏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53万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472所,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
听着这些数字,汪永忠感叹道:如今,西藏的各级各类学校已经遍布西藏74个县(区),每个县都有了小学、中学,有的县还办了两所以上的中学,教育领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壮观景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个为西藏教育奉献了一辈子的老教育工作者,汪永忠由衷地希望西藏能够继续完善和稳定一支能够献身教育、敬业育人的教师队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相信未来,西藏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 张雪芳 图由汪永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