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繁花

2025-03-19 09:52:01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作者:杨以涛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来到草原牧场商都,播种智慧与希望,收获情谊与成长……”2024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商都分队的成员们,身姿挺拔地站在毕业晚会的舞台上,喊出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彼时,我们目光灼灼,意气风发,为即将开启的支教征程立下坚定的誓言,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热忱。七月流火,我们自西安踏上征程。列车穿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掠过广袤无垠的毛乌素沙地,途经膏腴富饶河套平原,驰向一望无际的内蒙古高原,辽阔的草原与蓝天白云相接,至此,我们抵达祖国北疆。一年不长的支教之旅就在这火车的轰隆声中缓缓拉开帷幕。

  从前只听说“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真正踏上这片辽阔的疆土,我看到的是沙漠与绿洲,交织着希望与孤独。我的学生,有汉族、蒙古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孩子。身处这多元民族融合的温暖集体,我,一个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藏族人,仿若寻到心灵归处,倍感亲切。不同民族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也让我深深沉醉于这份独特的和谐之中。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造就扎实本领,是我这一年的目标,提升教学能力,站稳三尺讲台,是我不容半分懈怠的责任,将民族团结、青年自强的接力棒牢牢抓好再稳稳传递下去是我当下最大的课题。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被分配到七年级信息课程对我来说似乎不是一件难事。新学期伊始,在第一个月里,我带着6个班的学生每周在机房里学习如何正确开关电脑、练习打字、制作表格等基础的计算机入门操作,一步步开启科技知识的大门。

  一切有序的教学进程被10月中旬一则市里下发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工作通知》打破。“信息技术”课程改名为“信息科技”,凝视着手中已然翻阅了一个多月的旧课本,再望向平台上全新的教材,听闻信息科技被纳入中考考核科目的消息,一种无形的焦虑如潮水般将我淹没。课程的更名,释放出国家对学生学科素质要求大幅提升的强烈信号。新教材中,复杂网络结构、算法程序等内容被纳入学习范畴,反观当下,不少学生连打字、表格制作等基础操作都难以独立完成。这一巨大的落差,犹如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巍峨高山,使得教学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在这时,信息组5位老师一同围在机房电脑前研读教材、课标的情形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非常幸运的是,作为20多岁的教学新手,我和操着一口流利商都(乌兰察布市辖县)“此地话”的老教师们在交流研讨中从来没有一点障碍,我好像回到大学校园里,和同学们讨论课题一样。我们一起分析教学方向,自由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困惑并努力克服困难。每当看到自己的想法意见被老教师们认可采纳,看到同学们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眼神逐渐变得坚定和自信,我便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

  除去常规教学工作,另一件让我“费脑筋”的事情便是继续组建学校科技社团。社团活动正式开始之前,起名字、做策划、写方案成了社团的头等大事。反复思考、精挑细选后,我们将社团命名为“星航创新工作坊”。“星航”二字取自西安交通大学的“星航计划”,我们期望社团的同学们能如逐梦星辰的行者,在浩瀚知识宇宙中,凭借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寻梦而行,最终如璀璨星辰般,在科技创新的天空中闪耀独特光芒。为广纳更多对科技知识满怀热忱的同学加入社团,我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一场名为《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的科技讲座,讲述科幻与科学的关系,谈及科幻是科学的助燃剂,科学是科幻的燃料库,带领同学们在科幻和现实中来回穿越,观察学习科幻中的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现状。最终,社团收纳了30多名热爱科技的学生。

  向团委老师汇报在支教地相关工作情况后,学校决定将库存的20台“STEM”机器人小车全部运往商都以支持支教地的科创工作。学生在设计小车的机械结构时需要工程学知识,在考虑动力系统和电子元件运用时涉及科学和技术知识,计算速度、距离、齿轮比等又用到数学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各方面能力,对我和同学们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更加看到了学生们的热情与坚韧。每周活动课,我化身知识的引路人,带领学生踏入编程的奇妙世界,从零基础起步,一步步搭建属于他们的科技梦想。不出意料的是每个环节都会有同学遇到问题,在连线操作中分不清接口、编程工作中读不懂写不来代码……学习的日子,恰似粗糙的砂纸,一点点打磨着耐心与精力。

  面对学生们反复的疑问,每一次讲解都像是在攀登一座无形的山峰,令人疲惫,却又深感责任在肩,不能懈怠。欣慰的是,孩子们没有一丝退缩,每次告知有问题后立即下去整改,经过3个月的训练,原本一行也读不懂的代码现在能完整写出来了。利用休息时间,他们在我办公室里一遍遍调试程序、哼着小曲儿搭建避障所需迷宫、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每天的趣事。真好,他们正值青春韶华,勇敢无畏、热情向上的模样,恰似春日暖阳下绽放的繁花,耀眼夺目。我凝视着他们,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怀念起自己同样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终于,在新年之前,所有小车都实现了循迹避障功能。我想是他们激励了我,永远做一棵百折不挠的劲竹。

  成为一名老师后,与以往生活的不同还体现在每一个节日中。来到商都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我从那个只会向恩师们发送祝福的人,变成了收到满满祝福的人。从学生到好学生,从好学生到老师,再从老师到一名好老师,这条道路注定漫长且艰难。现在我正在通过每一堂课、每一次交流与反思逐步朝着一名好老师的方向迈进。新年钟声悠悠响起,我收到的第一条祝福,便来自学生。简短寒暄后,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小心翼翼,试探着问道:“老师,下学期您还会来吗?”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瞬间欢呼雀跃,激动地高声呼喊:“太棒啦!我们又有盼头啦!”那纯真的喜悦,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岁末的寒意,让我的内心也满是温暖。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现在想多说几句,来,下学期来,下下学期也来,一直都会来。一年过后我们走了,又会有带着同样抱负与热爱的支教团老师们接上来。教育的火种,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永不熄灭;教育的使命,在更迭中延续,在传承里升华。这份热忱会在岁月里延续,让希望之光永远闪耀。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杨以涛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3月18日  05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