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计划志愿者陈怡菲:把诗和远方变成故乡

2025-02-21 09:35:53来源:西藏日报作者:郑璐 袁海霞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青春如歌赴西部,报国建功正当时。青年,作为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满怀激情与梦想,奔赴西部、服务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汗水、砥砺前行,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今日起,本报开设“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专栏,深入报道广大青年扎根西部沃土,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投身乡村教育、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等志愿服务的火热实践,全方位展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敬请关注。

  在无数人的心中,西藏就是诗和远方。高高的雪山、清澈的湖泊、湛蓝的天空……两年前,对于来自河南的姑娘陈怡菲来说,这样独特的美,以前只存在于她的想象里。真正置身其中,这样的诗和远方,多少还是让陈怡菲有点措手不及。

  在旁人看来,陈怡菲是个听话的“乖乖女”,连上大学也没有离开过从小生活的地方。可是,临近大学毕业,她却突然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参加西部计划,远赴几千里之外的阿里地区日土县开展志愿服务。在这里,她被分到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任教,并从此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这个生活在中原的姑娘来说,也许当初的决定有美好的憧憬、有美丽的设想,但真的来到了西藏,走进阿里日土县,一个个考验和挑战正等着她。首先就是严重的高原反应,然后就是生活习惯差异、语言交流不畅。

  但是,这位倔强、乐观的姑娘,还是把一个个困难、问题逐个解决,用自己的热情和这里的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生活上最大的困难就是生火取暖,老师的住房没有暖气,只能自己用煤炭生炉子。我和另外一名老师一起住,因为没有经验,我们第一次生炉子就一氧化碳中毒了,头疼、呕吐。后来,吸了大半天氧气才缓过来。”回忆起刚到日土的情景,虽然已过去了两年多时间,陈怡菲依然记忆犹新。

  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生活,陈怡菲积极与当地群众交流,努力向同事和学生学习当地语言,尽力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当地举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让自己逐渐融入其中。“现在,生炉子取暖对我来说已是‘小菜一碟’,我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日土人了。”陈怡菲笑称。

  在学校里,陈怡菲担任语文老师,给一年级、四年级的孩子教语文课。课余时间,她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植树、办板报,一起包粽子过端午节、过“六一”儿童节,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个小陈老师。

  2024年7月,志愿服务期结束,陈怡菲通过参加事业编制考试,如愿考上日土县日松乡小学教师事业岗位。回想当初需要乘坐两天两夜火车、24小时大巴奔赴而来的日土,如今,这里的气息已融入她的血脉,这里的风已让她感受到了故乡的味道,从此注定她将在此继续为西藏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陈怡菲目前就职的日松乡小学,是一所只有一到四年级的学校,学生、老师都不多。陈怡菲入职之后,积极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请教,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贴近孩子们的实际,让他们听得懂、好理解、能接受。

  “我现在教的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英语课,还有四年级的数学课,但求知若渴的学生们总是提出‘超范围’的问题,经常向我请教汉语发音、语法等,我也算是半个语文老师,所以对孩子们的问题都是来者不拒。”提起可爱的孩子们,陈怡菲笑靥如花。

  在陈怡菲的引导下,孩子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与日俱增,成绩也逐步提高,“考试考一百分也不是难事,还能进行简单的日常英语会话。”对于孩子们的进步,陈怡菲很开心。

  除了学习,陈怡菲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每当看到孩子们清澈的眼神,我知道,他们是渴望知识、热爱生活的,我要尽我所能给他们带去希望。”

  教学之余,陈怡菲在努力学习藏语。从新的学期开始,她有自己的打算,要试着和家长们多沟通交流,更好地了解校园外的学生,为更好开展教学工作想办法。“为了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习藏语是必然要求,因为大多数家长用汉语沟通不太流畅。”陈怡菲满眼坚定地说。

  这个寒假,回河南与家人团聚的陈怡菲没有闲着,除了陪陪家人、见见朋友,她还给自己定了任务——练书法。“我的黑板字不是很好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书法基础,板书笔画规范是教师的基本功。”陈怡菲说。

  在西藏,陈怡菲不仅收获了事业、友谊,还收获了爱情。男朋友对她的生活照顾有加,也非常支持她的工作,俩人都在为各自的事业努力奋斗着。

  陈怡菲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参加西部计划的决定,也许是一时兴起,也许只是考虑短暂停留。如今,她对这里的一切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所以选择继续留在这里,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这里的孩子们朝着他们的梦想努力奔跑,迈向更广阔的人生。

  这就是她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之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