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高原记忆 传承指尖匠心——记藏式木雕手艺人朗嘎

2025-02-12 09:15:25来源:西藏日报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来自日喀则的米玛旦增正在位于城关区内的木雕工作室学习木雕技艺。记者 曲珍 摄


来自林周的多吉正在位于城关区内的木雕工作室学习木雕技艺。记者 曲珍 摄

  木制家具、木制日用品、木制装饰品……西藏木雕技艺贯穿藏族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作为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手工技艺,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承载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有那么一群热衷于木雕技艺的人,他们将西藏木雕技艺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改良创新,秉持着传承优化创新理念,将西藏木雕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不仅实现“指尖”增收,也为传承木雕技艺注入了新活力。

  青藏高原上,藏式木雕宛如一颗隐匿于民俗艺术星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千年历史,散发着独特魅力。从古老寺庙的庄严梁枋到藏家小院的温馨陈设,这门技艺贯穿藏族人民的生活,成为西藏传统文化鲜活的“代言人”之一。

  近日,记者走进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朗嘎木雕的家庭作坊,听他讲一讲西藏木雕背后的故事,一起领略西藏木雕工艺之美,感受藏式木雕文化背后的坚守与力量。

  藏式木雕起源于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工匠们操起简陋工具,在木头上雕琢出最初的质朴纹样。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受中原雕刻技法润泽,藏式木雕不断吸纳、改良,从简单线条勾勒走向复杂构图、精细镂刻,日臻成熟,终在建筑装饰、日常器物领域开枝散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2008年,藏式木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46岁的朗嘎是日喀则人,他家从事木雕技艺已历经三代。自幼,朗嘎便在木雕艺术的熏陶下成长,家中的木雕作品凭借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深受周边民众赞誉,被视作传承藏式木雕技艺的典范之作,常常被各地的收藏者和木雕爱好者购买。得益于政府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扶持宣传以及全面提升西藏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政策,这些木雕不仅在西藏当地畅销,还通过便利的电商物流远销至青海、四川等地。靠着木雕手艺,朗嘎家庭年收入可达数十万元。不仅如此,朗嘎的家庭作坊还带动了周边十余名年轻人就业,他们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也为家庭增加了收入,共同推动着藏式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走进他的木雕工坊,木屑飞散、木香萦绕,朗嘎正专注于手中刻刀,雕琢一块杜鹃木,神情庄重又透着热切。“从小,木雕就在我生活里扎了根。”朗嘎放下刻刀,回忆起学艺时光,“12岁起我就跟着师傅入门,从磨刻刀、认木料学起,一晃几十年了。”朗嘎说,他感觉每一块木料都有其灵魂,需用心去感知、去对话,所以会根据木料的天然形状与纹理顺势创作,将瑕疵巧妙化为独特的设计元素。据他介绍,每年的藏历新年前后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各地慕名而来的客商与游客挤满了工坊,订单如雪花般纷至沓来。朗嘎与学徒们日夜忙碌,每一件作品都被人们争相传看、抢购。

  聊到木雕工艺,朗嘎瞬间来了精神,拿起工具比划着介绍起来。通过他的讲解记者了解到,藏式木雕的雕刻方式多元且精妙,浮雕让故事“浮”于木面,层次分明地展现故事、生活图景;镂空雕刻赋予作品通透灵动感,花卉枝叶似迎风摇曳;立体雕刻则需全方位雕琢,人物鸟兽鲜活灵动,仿若触手可及。工匠手握凿子、刻刀等,依木材纹理、设计构思,或削、或凿、或刻,奏响“木屑之舞”。“每种工具都有脾气,用顺手了,才能让木头‘听话’。”朗嘎打趣道。

  “内容题材是木雕的灵魂。”朗嘎说。在藏式木雕的世界里,高原生灵亦跃然“木”上,牦牛、藏羚羊、雄鹰,彰显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吉祥八宝等传统图案,蕴含福泽、圆满寓意,贯穿生活始终。

  而在风格上,藏式木雕整体造型契合高原雄浑,健康朴实,细节处,人物发丝、花瓣脉络清晰可辨,尽显匠心。色彩运用大胆鲜明,经手工研磨、精心调配,涂抹间让木雕披上绚丽“藏装”。

  此外,木雕制作工序繁杂,木材要选质地坚实、纹理美观的,经自然晾晒、防虫处理;草图勾勒、细节标注,平衡疏密、呼应虚实;从粗坯大刀阔斧“塑形”,到细坯精雕细琢“绘神”,再以砂纸打磨光滑;颜料晕染多遍,添亮固色。如此,一件饱含心血的木工佳作才得以呈现。

  谈到藏式木雕在生活中的运用,朗嘎骄傲地说:“在藏族人民的生活里,居住的房屋就是藏式木雕的展示场。”门窗作为重点装饰区域,窗棂以方格纹、回纹等几何图案组合的木雕,巧妙平衡采光与艺术美感;门楣上常现寓意吉祥的木雕,守护家宅平安。生活用品中也不乏藏式木雕的身影,藏式餐具手柄刻有简单花纹,提升握持舒适度与美观度;藏族传统木梳以花卉图案装饰,变身便携艺术品。从建筑装饰到生活用品,藏式木雕全方位融入藏族人民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印记。

  传承之路,满是坎坷亦有希望之光。往昔,木雕技艺靠师徒间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在作坊里、案几旁,一代代匠人薪火相传。可当代社会变迁,年轻一代被城市霓虹、多元职业吸引,传统传承面临“后继无人”困境。朗嘎谈及此处,目光透着忧虑:“现在孩子们可选的路多,愿坐冷板凳学木雕的太少。”

  但他与同行并未放弃,积极投身传承事业。朗嘎去到山南市职教中心,为当地的孩子们打开了解和学习藏式木雕的大门,培养他们对这一传统技艺的兴趣和热爱。“看他们摸着木料、好奇摆弄刻刀,眼里闪着光,我就觉得还有希望。”朗嘎笑着说,他还借助网络平台,向全国各地网友展现木雕技艺。“好多外地朋友问这问那,对藏式木雕感兴趣,这手艺不再是‘藏在深山无人识’啦。”

  在朗嘎等藏式木雕传承人的坚守下,藏式木雕这门技艺穿越历史风雨,于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他们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续写高原文化传奇。期盼木雕艺术如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向前、润泽后世,让世界透过木雕,读懂西藏,领略藏族人民质朴热烈的生活与深邃的精神世界。也希望更多人关注、投身传承,使藏式木雕这朵艺术奇葩,在时光长河中永绽芳华,馥郁飘香。(记者 李梅英 见习记者 冯琳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