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精神 永恒的丰碑

评长篇纪实文学《天路·慕生忠》

2024-12-31 10:03:02来源:西藏日报作者:苏远尚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作者简介

  张荣大,山东淄博人,新华社青岛支社原社长,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第七届、八届特约研究员。

  发表数千篇计数百万字新闻作品,其中上百篇获新华社、中科院、山东省、青岛市新闻奖和好稿奖。

  共出版27部著作。《天路 天路 天路》一书入选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1年4月被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秀出版物。《百年五四与青岛》一书荣获山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

  2024年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倾心策划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著作《天路·慕生忠》应时出版。一段荡气回肠的峥嵘历史、一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

  《天路·慕生忠》以纪实手法深情记叙了慕生忠将军带领无数军民在世界屋脊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勇往直前,修筑青藏公路、勘察青藏铁路沿线、建设格尔木的奋斗场景和伟大事迹。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老一辈革命者、建设者们以血肉之躯和简易工具,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也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两路”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力量。以慕生忠为代表的那一代筑路人,就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先锋。

  在历史的长河中,慕生忠将军带领人们克服万难,用鲜血和生命筑路的英雄壮举、催人泪下的筑路故事沉淀在高原,化作珍贵的精神财富。《天路·慕生忠》让这段尘封的历史再次被打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令人刻骨铭心。

  整部作品,没有华丽的文笔,有的只是简单和朴实,饱含深情,却不着意煽情,无论是感情和事件都是真实的记录和呈现,娓娓道来,却能震撼人心,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真情。故事的点点滴滴积沙成塔,带我们穿越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那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忠诚,当如慕生忠。西藏和平解放后,慕生忠受命于危难之际,率领1200余名驼工,赶着28000头骆驼,把几百万斤粮食和其他物资运进西藏。后来他带领人们在物资条件极其有限、气候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手持铁锨、钢钎和大锤,修通1400多公里的青藏公路关键路段。率领技术人员实地考察调研,提出青藏铁路建设初步意见。领导第一代建设者植树造林、开荒种地、盖房办企业,将原是一片荒原的格尔木建设成戈壁新城。慕生忠将军所从事的革命建设事业承载了他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也是对慕生忠将军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最好诠释。

  坚毅,当如慕生忠。慕生忠是一位坚定的开拓者,一位坚韧不拔的勇士。为了迅速打通横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条“天路”,慕生忠横下心要修筑青藏公路。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物资供应、落后的技术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但慕生忠坚信:“修建青藏公路,虽然任务紧迫、工程艰巨,但我们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在沱沱河上修建过水路面时,慕生忠第一个跳下冰冷刺骨的河水搬石砌路;在修建天涯桥时,他冒着生命危险跳上第一辆汽车试通车……他凭借顽强的意志、无畏的勇气带领着队伍一步步向前迈进,硬是在这片“生命禁区”中开辟出了一条通天大道。

  智慧,当如慕生忠。面对资金不足、物资匮乏和技术难题,慕生忠亲自协调资源,解决供应问题,得到周恩来总理和彭德怀元帅的关心支持,申请到230万元拨款、1000名工兵、100辆卡车,为青藏公路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担心青藏公路沿线一带会遭受洪水袭击而致使公路无法畅通时,慕生忠从红柳上找到灵感,抠了一层又一层,忽然,一个念头迅速闪进脑海里:看红柳的年轮,不是能够计算出它的年龄吗?……他又使劲地一层一层地抠剥红柳枝条,一层、二层、三层……十八层!这证明,红柳枝已有18年没遭到洪水毁坏。于是慕生忠横下一条心,要从这里向西藏修路了。

  在青藏公路施工过程中,慕生忠还积极引进新技术,创新施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从以上这些都可以看出慕生忠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

  柔情,当如慕生忠。《天路·慕生忠》一书的可贵之处体现在质朴的个人化视角、入微的细节化呈现和发自肺腑的朴实化语言。作为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不是没有宏大历史视角和壮观的修路场面的描述,但更触动人心的是人性主题的挖掘,强调和突出了文学的个人化视角,从而激活了“质朴”的灵性,让人获得难得的沉浸感与代入感。

  慕生忠的柔情体现在其作为领导者的人性关怀及其与其他建设者的深厚的战友情谊。书中有多处细腻描写,如:

  “慕生忠跪在去世的同志身边,不住地用拳头砸着自己的脑袋,反反复复自责道:‘你为什么要离开大家呢?我怎么就这样没有本事,不能使你走到拉萨?’话音未落,慕生忠像个孩子哭成了泪人。”

  ……

  大爱,当如慕生忠。慕生忠的大爱,体现在民族大爱上,体现在他与沙塔尔的一世情缘上。慕生忠,是汉族、陕北人;沙塔尔是哈萨克族、新疆人。他俩不同民族、不同籍贯,却结成了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本书详细交代了慕生忠与沙塔尔的相识过程——慕生忠在拉萨带领工作人员体察民情时发现了沙塔尔。“凛冽的晨风不住地掀动他身上披着的那块满是窟窿眼的破毡片,冻得他蜷缩着瘦小的身体瑟瑟发抖……”慕生忠虽然已经有了几个孩子,但毫不犹豫地将沙塔尔收为义子,从此便开始了他们的不解之缘。书中多处提到慕生忠对沙塔尔的那种慈父对儿女的深情的爱——让他能有尊严地活着,还送他上了学,即便是后来在遭受磨难时,仍时时处处牵挂着他,托战友帮忙寻找他的姑妈,后又不顾自身处境坚持去新疆看望他们一家。

  作者张荣大,生于1945年3月,新华社青岛支社原社长,新华社高级记者。1965年9月,他赴青海格尔木,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后调入新华社青海分社做新闻记者。他四进西藏、五上唐古拉、十六次到柴达木,常年活跃在青藏公路、格拉油路、青藏铁路等最艰苦的采访第一线,并亲自采访了慕生忠将军,采写了关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和慕生忠将军的大量新闻报道,形成珍贵的关于“天路”的第一手资料。

  退休后张荣大仍笔耕不辍,他对原有的采访、调研材料和新闻报道进行了整理,将对慕生忠将军精神品格的仰慕之情和对其修筑天路丰功伟绩的客观叙述凝聚成书,形成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天路·慕生忠》。

  雪山见证信仰海拔,忠魂镌刻不朽丰碑。慕生忠将军已经离开我们30年了,我们永远铭记他带领筑路英雄们在雪域高原首开道路的不朽功勋,永远铭记依然回响在烈风雪原的英雄故事。筑路勇士们以汗水、热血、生命铸就和践行的“两路”精神,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催人奋进,指引和激励每一个“平凡之我”汇聚成不平凡的中国力量,一路向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