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我区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同时应看到,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一背景下,我区高等教育亟须重新审视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发挥更大作用。
一、改革课程体系
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促进人才发展的关键途径,关系到高等教育在服务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改进学科体系。高校应密切关注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开展学科建设和改革。高校在保持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合作、开设新兴交叉学科。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联合培养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交融,发展“一专多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复合型大学生人才。高校要加强产学研融合,与政府经济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将最新行业需求、标准和前沿技术引入学科建设,提高学科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提高科研成果和人才转化率。高校应持续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学科建设经验,开展联合培养项目,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创新专业体系。与学科体系相比,专业体系的创新更注重与就业市场的直接对接,还要考虑创新教学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高校在推进学科改革的基础上,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包括设立就业优势专业和调整、淘汰劣势专业。同时,打破专业差异,研究跨专业培养方案,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组合,形成个性化专业方向。高校应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定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建立灵活的专业选择机制,实行大类招生、低年级不分专业、学分制等制度,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和转换专业机会,以符合新时代人才要求和劳动力市场变化。融入就业能力教育。就业能力教育融入高校教育需要学校、经营主体、学生三方参与。就业能力教育应从毕业班推广到全年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和实践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模拟职场环境。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引入行业专家授课和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项目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提前接触职场环境,缩小学校教育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异。完善职业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规划、岗位对接等服务。设立和改进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学生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同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抗压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广开放式教学。高校在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上,采取模块化课程设计,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增加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采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消除教育、团队合作中的时空障碍。推行开放教育理念,突破学院与专业的界限,促进人才与知识的交流,激发各种潜在的可能性。引入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利用校友资源,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经验,组织游学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倡结果导向教育。同时,课程之间有机衔接,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链。结果导向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使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案例教学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可采用过程性方法,帮助学生预先认识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尤其在早期,构建对职业身份和必备能力的清晰认识,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和反思,成为主动、积极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进一步融合各自专业和职业规划进行反复训练,提高学习成效。引进新手段。在技术迭代和新行业不断出现的情况下,需要引进新的教学手段,促进高校与前沿科技接轨。开发模块化、可定制教材等方法,鼓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深入讨论、解决问题和实践应用。引入基于项目的学习,通过设计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综合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采用游戏化学习策略,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元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互动性强、真实且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此外,关注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深化与不同机构合作,开辟校外课堂,增加学生对行业和实际工作的了解。
三、改革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是改进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高校应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改革学生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超越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估,纳入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估,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技巧、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评价体系应重视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将实习表现、项目参与、社会实践等纳入评价范围。高校应与其他机构,如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代表性行业等共同设计评价标准,确保评价标准与行业和就业市场需求相匹配。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创新,将学生在跨学科项目和课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全面、多元化评价体系能精准反映学生的各项素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综合素质的实际意义,增强就业意识、提高学习主动性。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全面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克服以往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包括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增加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在评价中的比重等。科学评价体系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反馈,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师培养计划和其他支持政策。建立课程自评机制。监测学科、专业体系是否与社会发展衔接是一项复杂而持续的工作,需要多维度、多方法综合评估。各高校制定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换个角度讲,就是帮助学生具备出色的就业能力。此外,成立由学校管理层、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以及外部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定期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全面评估。高校应建立数据库,涵盖教学信息、学生就业信息和行业数据,及时更新、分析数据,阶段性地形成分析报告,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系统化、持续性评估与调整,高校确保办学定位与办学模式与时俱进,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系2024年度西藏社科院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4DDCDD2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