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传统和当下的拉萨
讲述年轻人成长和创业的故事
抚摸着手中这本封面简约雅致的小说,记者不禁好奇,《净城》究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小说是时代的镜子、民族的窗户和地方的存影,文笔只是创作的工作,时代才是创作的素材。”落座后,周晋侃侃而谈。
《净城》以拉萨城关区北郊长大的美朵、来自江孜县的90后卓玛和80后汉族女孩麦子的成长和创业故事为主线,既展现了他们对传统的坚守,对拉萨的热爱,又展现了他们善于运用现代经营理念,积极对接国内、国际渠道资源,打造传统品牌的时代风采。“同时,也通过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塑造前两代人所代表的不同时代、几类典型人物形象,呈现一个传统与当下虽然有所异同,但又交洽、和谐、共融的美好图景。”周晋补充说道。
《净城》通过几个家庭及主要人物在共同的场域和命运交织中的先后登场,展现了传统的拉萨与当下的拉萨,既有宏观背景的衬托,也有市井生活的雕琢,既相对全面地呈现了拉萨的文化、民俗和生活场景,也展现了以强子、晓梅、麦子、石榴等为代表的“拉漂”生活和心路历程。
历时一年创作处女作
以笔为媒抒发对西藏深沉情感
周晋,是一位“藏三代”,也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尽管未曾接受过正统的文学教育,他却始终怀揣着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周晋酷爱阅读,在他的认知里,读书人是叩问灵魂的敲门人,是雕琢心灵的艺术家,是人类思想的掌灯人。
周晋刚出生100天时,便被母亲温柔地搂抱在襁褓中,踏上了前往拉萨的旅程,从而拉开了他与西藏不解之缘的序幕。随着岁月的流逝,在祖辈与父辈那些关于西藏的生动故事的熏陶下,周晋却与自己出生地那片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渐行渐远。“正因如此,我渴望以笔作为沟通的桥梁,将我们‘藏三代’内心深处对西藏那份深沉的情感细腻地描绘出来。这,正是我创作这本小说的初衷——在这本书中,既有我的个人生活印记,也有我同辈人的身影,更有父辈们的传奇故事。”周晋动情地说。2021年,周晋萌生了写作的念头,自此开启长达一年的创作之旅。创作一本小说并非易事,尤其对于初涉文坛的新人而言。“动笔前,我已经构思好了整个故事。然而,对我来说,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周晋说道。
在《净城》这部作品里,周晋巧妙地融入了诸多文学意象,以此深情回望自己的精神家园。例如那“臭海棠”,对于久居拉萨的人来说,这种花朵绝不陌生。漫步于八廓古城的街巷之间,只需轻轻抬头,你便能在某扇窗台上邂逅这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花朵。它们盛放时,犹如点点繁星,点缀着大院的春光,为整个院落增添了几分生机与光彩。此外,“麻雀”这一意象也巧妙地映射了书中的“拉漂”群体,即便它们身形弱小,却蕴藏着直冲云霄的潜力与勇气。
从“本地人”视角出发
引领更多人爱上这片神奇土地
通过这部小说,作者意图传达何种精神内涵?
在许多人眼中,拉萨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周晋秉持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图从“本地人”的独特视角出发,重塑一个历经悠久传统,步入新时代的拉萨形象,细致描绘拉萨人的生活、工作风貌及思想变迁,深入挖掘这座城市的精神本质。
《净城》全篇25万字,周晋怀揣着对这片土地深沉而真挚的爱,以拉萨为主要场景,巧妙穿插展现西藏独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风俗习惯。作品以传统藏历的十二个月为章节框架,精心选取了一年的故事脉络进行叙述,从外在表象逐步深入到内在本质,真实反映了一座城市及其典型居民群体的发展变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张好的城市名片。我希望,通过其细腻的笔触,能够引领更多人踏上探寻之旅,发现并爱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周晋说。
“读书分享会的形式非常好,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创作者,聊聊书本身。同时,在与其他读者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听了周老师的分享后,我对《净城》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想一口气读完!”读者旦巴旺姆说。
近日,拉萨新锐作家周晋处女作《净城》分享会在央喜书吧如约启幕,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前来参加。在现场,周晋分享了创作《净城》的心路轨迹,剖析了书中那些触动心灵的细节,与读者共同围读。一本书、一座城、“藏三代”的身份标识、一场心与心的分享……现场的温馨氛围,温暖了每个人的心灵。在这个秋日午后,一同聆听《净城》的故事吧。(文/记者 赵越 图/记者 桑旦欧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