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藏,你最先想起的是什么?是雄奇壮美的雪山圣湖,随风飞舞的彩色经幡,还是壮丽辉煌的布达拉宫?很多人都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因为西藏拥有极其壮阔的风景和无比虔诚的信仰。但同时又对西藏之旅抱有太多的忐忑和不安,其中高海拔性头痛的存在最是让人望而却步。
高海拔性头痛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前往高原地区该如何预防和治疗?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分泌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援藏医生叶红教你如何防治高海拔性头痛。
什么是高海拔性头痛?
高海拔性头痛,旧称高原头痛。在《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中对高海拔性头痛有准确的描述:“高海拔性头痛通常表现为双侧轻-中度头痛,用力活动时头痛加重,攀升至海拔超过2500米时出现,离开高海拔环境24小时内即可自然缓解。”西藏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远远高于2500米,因此高海拔性头痛成为了到达西藏后最常出现的症状。
据了解,当未习服人群急进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时,高海拔性头痛发生率为80%-95%;而急进海拔4500米以上,高海拔性头痛发生率接近100%。也就是说,高海拔性头痛发生率与海拔上升速度和到达的海拔高度有关,上升速度越快,到达的海拔越高,高海拔性头痛发生率越高。
为什么会发生高海拔性头痛?
高海拔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推测高原低氧环境是最关键的因素。现有研究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和氧含量逐渐下降,人体气道、肺、血液中的氧含量也逐渐下降,最终使得全身器官组织氧分压降低。机体为恢复血液中的氧含量、为器官组织提供足够的氧,将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肺通气量增加、肺动脉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升高、脑血流量增加等等。人体对低氧的生理反应通常起保护作用,但缺氧引起的神经体液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会使微血管床过度灌注,引起脑水肿。而脑水肿刺激脑膜、血管等痛敏结构,便会产生疼痛。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低氧会诱导炎症反应,使得血脑屏障破坏,同时诱导氧自由基生成,敏化颅内痛敏结构,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进而激活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物质的释放,从而诱发头痛。
如何防治高海拔性头痛?
首先,调整身体至最佳状态。前往高原之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保障饮水量和进食量,不要过度锻炼,避免机体对氧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对于曾经发生过急性高山病的人群,非必要不上高原,确有特殊原因必须上高原时,需经专业医师全面评估,并提供指导意见。
其次,进行习服训练。习服训练是指在进入高海拔地区前,将身体重复暴露于低氧、低压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训练。此类训练可提高肺的通气量和血氧饱和度,进而使人体更为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最简单的习服训练是采取阶梯式上升,也就是说,如果要进入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区,可以先在2500-3000米海拔地区停留2-3天,待机体适应后,再循序渐进地进入高海拔地区。
第三,避免海拔上升速度过快。当到达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区后,每日夜间睡眠地点海拔上升不宜超过500米,每3-4日应有1日休息;最好连续2晚在同一海拔高度休息,让身体逐步适应高原缺氧、低压的变化。此外,尽量避免到达地点海拔过高,尤其是避免夜间睡眠地点海拔过高。
第四,避免剧烈活动。刚进入高原地区时,最好减少日常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好日程,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第五,预防性用药。这一点仅针对有急性高山病病史和计划进行中危或高危爬升的人群,并非所有进入高原的人都需要预防性用药。预防急性高山病的首选药物为乙酰唑胺,其作用机制为增加通气量、抑制脑脊液生成、促进血脑屏障间离子转运、利尿减轻水肿。目前,乙酰唑胺已被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预防急性高山病,但在我国属于处方药,且在说明书上没有预防急性高山病的适应症,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因此该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其他可选择的药物还有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但目前研究证据较少。
如何治疗急性高海拔性头痛?
高海拔性头痛具有自限性,通常2-3日内缓解。如初上高原,仅表现为轻度头痛、胸闷,无其他症状,建议停止攀升,进行深呼吸,加强腹式呼吸,间断吸氧。
如头痛呈中等程度,指脉氧饱和度在90%左右,建议间断吸氧或持续吸氧,特别是睡眠期间应保持吸氧,若常规吸氧后,症状仍不能缓解,可行高压氧治疗,同时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止痛治疗,乙酰唑胺对症治疗。
如头痛合并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失眠,应考虑急性高山病,此时应及时就诊。
如头痛呈重度、进行性加重,伴有意识不清、行走不稳、胸闷、呼吸困难、指脉氧下降,提示可能出现高原性肺水肿、高原性脑水肿,应及时就诊,查肺CT、头核磁、血气分析等,积极救治,尽快撤离高原。
在高原发生的头痛就是高海拔性头痛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除了高海拔性头痛外,很多疾病均能引起头痛,例如偏头痛、未控制的高血压病、颅内感染、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青光眼、鼻窦炎等等,这些疾病在高原地区的发病率也高于平原地区,应给予重视、并由专科医师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