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和甘肃省军管会在西北重镇兰州开办了藏族群众问题研究班,主要任务是为西北藏族地区培训行政干部。随着形势的发展,同年11月,该班扩建为藏民学校。1950年1月,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简称“革大三部”)。1950年8月西北民族学院正式成立。1951年设立了语文系和政治系,在语文系设藏语文、蒙古语文、维吾尔语三个专业。1979年4月,语文系分建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简称少语系)和汉语言文学系,少语系内设藏语言文学和蒙古语言文学两个专业。1993年8月,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分建为藏语言文学系和蒙古语言文学系。1999年藏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2003年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2003年底藏语言文学系更名为藏语言文化学院。我院现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藏)语言文学(含师范类和藏语言本科方向)、汉语言(藏汉翻译)专业两个本科专业,同时中国少数民族(藏)语言文学被批为第二学位授予单位。
学位点:197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缅语族)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设历史文献学(古藏文)、2013年设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2015设立藏学等四个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缅语族)硕士点下设:藏族文学研究、藏族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等四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下设藏语言研究、汉藏翻译等三个方向;历史文献学(古藏文)下设藏族历史研究等三个方向;藏学下设藏文化研究等三个方向。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把我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2011年设博士后流动站。截止2016年该博士点在我院设有:古藏文文献研究、藏族文学与藏传佛教文化研究、敦煌古藏文研究、藏语言研究和藏传佛教与因明学研究、藏文计算语言学、藏族民间文化等七个博士方向。藏语言文化学院现设有:藏族文学教研室、语言教研室、翻译教研室、古藏文教研室、基础语言教研室、因明学教研室等六个教研室。我院是一个院所合一的教学科研单位,学院设有西北藏学研究所,下设藏族文学研究室、语言研究室、古藏文文献研究室和藏传佛教与苯教文化研究室。
截至2016年底,全院教师总数为44人(含双肩挑2人),行政管理人员6人,藏学院30人、格萨尔研究院6人,信息研究院3人,海外文献研究所2人和藏文典籍研究所3人)。其中教授19人(研究员8人),副教授15人(副研究员6人),讲师6人,其他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硕士学位的14人,本科及以下学位的4人。
2016年我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编著10部、教材3部,高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获得2项省级荣誉奖。藏语言文化学院始终重视教材建设,本院的特点决定了教材建设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本院使用的专业课教材95%是由本院教师编写完成的。据不完全统计,藏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先后编写出版专业课教材近30多部。这些教材不仅基本满足了本专业的教学需求,而且相当一部分还被兄弟院校藏语文专业选用,受到普遍欢迎。在着力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
2016年学院进一步通过学科凝练,加强藏族文学研究、语言与翻译研究、古藏文文献研究和藏传因明研究等学科的优先发展;自1999年,藏语言文学专业被确定为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之后,于2002年、2006年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重点,2009被评为年国家级特色专业。这些成就为我院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进一步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学院在校生达1028人,其中本科生920人,硕士研究生90人,博士生18人。学生主要来自甘、青、川、藏、滇等五省(区)广大藏族聚居区。九十年代初起,根据藏族聚居区人才需求,1988年起开办了藏语言文学自学考试(专科)专业,1998年增设了自学考试专升本专业。迄今为止,已向我国广大藏族聚居区和有关业务部门、各级党政机关输送研究生400多名;本、专科生近7000名;自学考试本、专科生4000余名。这些毕业生中的绝大部分默默奋斗在广大藏族聚居区,为藏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