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筹建于1983年,并于次年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先后由黄文焕、晋美、何宗英、仲布·次仁多杰、西尼崔臣、古格·次仁加布等担任正副所长职务。目前,副所长为布穷,全所共有9人,其中4名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和3名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藏传佛教、苯教及因明学等。
近10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专著类:《阿里文明史》、《藏传因明逻辑思维新探》、《阿里札达额钦石窟壁画艺术》、《藏族寺院文化概论》、《雍仲苯教史略》、《阿里普兰婚俗婚歌集》、《西藏宗教实践与理论探讨》、《热拉雍仲林寺志》、《蔡公堂寺文史大全》、《雅拉香布山下的文明》、《乃琼寺》、《昌珠寺志》、《藏族历算》、《苯教文化词典》、《苯教综论》、《宁玛派综论》、《噶举派综论》、《噶当派综论》、《萨迦派综论》、《觉囊派综论》、《希杰派综论》、《格鲁派综论》、《立足西藏宗教的实际寻找新的思路》、《拉喇嘛益希沃传及注解》、《仁钦桑布大译师传》、《国外研究苯教论文选译》、《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环保》等。其中古格·次仁加布的《阿里文明史》与《阿里札达额钦石窟壁画艺术》分获第二、三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专著类和英文成果类二等奖。论文类:在《西藏研究》、《中国藏学》和《藏学学刊》等国内著名藏学学术刊物上相继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论民主改革后西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世纪之交宗教与实际问题》、《论西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历程》、《藏传因明学发展史略》、《藏传因明学“结合名言分别识”的逻辑方法》、《略析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所撰正量论》、《论藏传因明学中的相违相属》、《藏传因明中的“概念”解析》、《因明“摄类学”体系真的是恰巴曲吉桑格所创吗》、《浅析“量论疑解论”理论特色及学术影响》、《乃琼护法神的历史及其相关问题考述》、《拉萨四大“林”的历史由来》、《略述拉萨湿地及其周边名胜古迹》、《拉萨扎其护法女神及其渊源》、《略论冉尼白玛麦琼藏经阁》、《蔡巴万户历史考述》、《略论工布苯山与周围的寺院》、《论藏族民俗中的历算法》、《论历算之黑白隐语》、《论民俗中的十二因缘》、《论苯教寺院中的学经制度》、《论苯教内藏的祭品》、《略论苯教之五大家族》、《论本教寺院的各层执事及职责》、《论苯教之乐器》、《达瓦坚参传》、《论苯教密乘时轮经的种类及尺度经》、《基于苯教史籍略论阿里琼隆遗址》、《苯教史籍〈扎巴岭扎〉四种版本比较研究》、《论拉喇嘛益希沃的执政思想》、《雅桑地方神觉吾聂杰由来初探》、《“雅砻藏布江之名考释”一文读后感》、《浅析恰白的历史还原主义》、《雅桑曲吉门朗之出生地及生卒年考》、《论山南贡嘎县境内的鄂曲历代古寺及相关渊源》、《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若干专题与设想》、《论东嘎洛桑赤列宗派特点》、《论十世纪中期象雄国如何被覆灭》、《论阿里地区普兰朝及其灭亡》、《论阿里地区普兰县的婚姻习俗》等。调研报告类:曾向相关单位呈送《抢救与整理西藏现存藏传佛教重要典籍可行性方案研究》、《藏传佛教如何与西藏的社会相适应问题》、《关于阿里地区寺庙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西藏西北部地区象雄文化遗迹考察报告》、《定日郎阔寺和桑日康玛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等十几项报告。另外,中央、自治区和拉萨市的宣传媒体对宗教所专家进行过100多人次关于民族文化和宗教政策的采访。
近年来,宗教所有7名研究人员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别为:顿珠拉杰的《〈扎芭岭扎〉之翻译与研究》(2004年)、项智多杰的《〈拉喇嘛益希沃传〉翻译与研究》(2011年)、普布多吉的《〈雅桑宗教史〉之翻译与研究》(2013年)、丹增朗杰的《苯教文化新释》(2013年)、古格·次仁加布的《拉桑战争研究》(2014年)、米玛次仁的《钦·囊喀扎所著〈阿底峡大师传〉翻译与研究》(2014年)、金雷的《〈甘丹平措林寺志〉翻译与研究》(2014年)。
宗教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们深感学无止境,为此,常与国内外各学术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古格·次仁加布、顿珠拉杰、布穷等专家曾到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挪威等国家,参与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