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原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平研究院等单位从事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史和民族语言等方面研究的权威学者,大多集中到了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研究部。研究部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学教学与研究中心,也是当时中国顶尖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最集中的地方,如翁独健、潘光旦、吴文藻、闻宥、翦伯赞、杨成志、费孝通、林耀华、冯家升、傅乐焕、汪明瑀、王钟翰、陈永龄、宋蜀华等都在研究部工作。
在1950—60年代,研究部的大部分学者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并在各支调查队和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核心和骨干的作用。这项工作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民族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4年,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开始编辑内部资料《民族问题译丛》,1955年由研究部继续编辑,并改为公开发行。自1955年9月,研究部开始不定期出版《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民族问题译丛》与《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是当时新中国最主要的民族学和民族理论刊物。以上各项工作,使研究部成为当时新中国最重要的民族问题研究的中心,是国家制订民族政策、处理民族事务的最重要的研究咨询机构之一。
1980年,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改称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林耀华先生任所长,有90余位研究人员,全面恢复了在文革期间中止的民族学研究工作。1983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民族学系,林耀华为系主任兼所长。1986年,民族学系与民族研究所合并,教学与科研并重,阵容强大,王辅仁继任系主任兼所长,建立起了国内第一个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备的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1989年被国家教委确认为国内第一个民族学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也是当时全国民族院校中惟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
1993年,由国家民委批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民族研究所、藏学系、博物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科部和岩画中心合并组成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宋蜀华任首任院长,1996年至2011年杨圣敏为第二任院长,2011年至2015年丁宏任第三任院长,2015年麻国庆任第四任院长。学院下设民族学系、社会学系和文博系。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和研究队伍,综合实力一直处于国内民族学和人类学的首席地位,在国际民族学、人类学界也有广泛的联系和影响。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48人。博士生导师21人。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有在国外学习、研究的经历。有三分之一的教员可用外语教学。教师中1人获“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并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首批教学名师;2人获“高等学校北京市教学名师奖”;3人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基金”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获得国家民委突出贡献奖;1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2年教育部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的全国“985”高校本科专业在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整体排名评估中,民族学、博物馆学、社会学三个本科专业分列全国排行榜的第一、第二和第六位。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全国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中,民族学学科名列第一位,社会学学科名列第十位。
目前专业设置有4个本科专业(民族学、博物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6个硕士学位点(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社会学、民族社会学、人口学);2个专业硕士点(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3个博士学位点(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其中民族学、社会学为一级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社会学)。具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读学生1000余人,其中半数为硕士、博士研究生。
学院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三方面人才:一是从事民族事务和民族地区工作的管理人才;二是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从事民族社会研究的高层次教学与研究人员。
学院实行“实践型研究型教学模式”,即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并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2004年,学院的“民族学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民族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民族社会学获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民族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教师编写的《中国民族志》等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009年习近平副主席来学院课堂视察时指出《中国民族志》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全国各院校都应该开设这门课程。
学院的学者们在民族学、人类学及民族社会学研究方面一直处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目前所承担的国内外重大研究项目的数量及经费均居全国同行的前列,并在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及政策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00年,由学院领导参与主持的“中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与研究”项目及其《调研报告》,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相关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2004年5月和10月,杨圣敏教授相继在江泽民主席主持的学习会和胡锦涛主席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作为主讲人之一讲授民族问题。此后,他还多次应邀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会、全国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问题研讨班和外交部、公安部等讲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在政治局学习会上,胡锦涛同志当场肯定了讲课的意义并号召全国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给予民族学学科如此高的评价和重视。授课活动不仅为学科赢得了荣誉,也提高了民族学在国家决策和政策咨询中的影响。
2005年,我院教授在“新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几项调研报告被报送中央政治局,受到好评。2009年9月国务院发表的“新疆民族问题白皮书”中也引用了我们的调研成果。我院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民族学导论》、“后冷战世界的民族冲突与治理特点研究”及“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等多项研究项目,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批准立项。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相关专业有交流合作关系,如同美国华盛顿大学、夏威夷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韩国汉城大学及圣彼得堡大学等,并开展了多项合作研究。每年都有来自十余个国家的数十位学者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2009年于昆明招集的第十六届国际民族学与人类学大会上,也发挥了重要的学术组织作用,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好评。目前,学院已成为民族学领域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教学研究机构。
来源:http://www.muc.edu.cn/content/details_24_139.html(有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