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有来自56个民族的师生三万余名。1952年9月,我校民族博物馆在学校建校次年正式设立,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博物馆之一。长期以来,学校充分挖掘民族博物馆育人资源、发挥民族博物馆育人功能,努力把民族博物馆建成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展示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重要窗口、打造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不断营造和谐育人氛围,促进高校文化育人效能提升,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传统文化正遭遇现代和后现代时期的挑战。学校充分发挥民族博物馆的功能,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力度,有效地利用到育人环节中。
“十一五”期间,为丰富馆藏,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藏品征集工作。先后完成“格萨尔藏族石刻项目”第二期采集工作,“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机具项目”第一期工作,从贵州省民族村寨采集了一批苗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纺织机具和相关文物。2007年,从贵州、云南等地采集了一批苗族、水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背儿带;2009年新增面具类藏品90件,羌族展品77件(套),开展了对馆藏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工作。
进入“十二五”,在2011年学校六十周年校庆前夕,民族博物馆进行了改造升级。建筑面积现已达20000平方米,其中展馆面积3000余平方米。改建了以四川省世居少数民族为代表的藏族馆、彝族馆、羌族馆,并接受了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捐建的纳西族馆。2012年,又接受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捐建的白族馆。到目前为止,共收藏有国内30多个少数民族的各类文物12000余件,是西部地区馆藏最丰富、学术水平最高的高校民族博物馆之一,其中藏传佛教佛龛、镏金佛像、唐卡、藏文古籍和凉山彝族的漆器、苗族服饰、羌族地区土司官印等尤为珍贵,这些民族文物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民族学价值、艺术价值,是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当前,民族博物馆以“馆——柜——堂”为陈列主线。“馆”是指已建成的“藏族、彝族、羌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馆,以及于2015年建成的“土家族、苗族、傣族”等民族馆和“珍藏馆、面具馆、纺织馆”等特色馆;“柜”是指我国其他47个少数民族在民族博物馆各建设一个展柜,以展示本民族最精华、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拟于2015年建成;“堂”是指原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先生捐赠给学校藏汉结合的鎏金楠木佛龛展出的经堂馆。
经过60多年的建设,我校民族博物馆已成为教学科研、对外展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场所。馆藏品使各族师生增进了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为师生播下了民族团结意识的种子;各民族的参观者参观不同民族的文化展出后,增进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了海内外文化的交流。
民族博物馆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单位、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以《发挥民族博物馆育人功能精心培育民族英才》为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荣获四川省2013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8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王正伟在视察我校时盛赞:学校建得好、教育办得好、人才出得好、蓝图绘得好,并对学校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特别对民族博物馆在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民族优秀人才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面向未来,为进一步建设好民族博物馆,发挥其功能,民族博物馆设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聘用了一批专(兼)职科研、管理人员,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整的工作档案。下一步,民族博物馆将加大对民族文物的采集,补充现有展品的不足,使展览能够系统化,推进网上博物馆建设,反映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成就的亮点与特色,丰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内容。进一步加强藏品管理和保护的工作力度,馆藏文物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的建设逐步强化。
民族博物馆鼓励及吸引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支持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以研带学,以研促学”,培养及提高科研能力。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建设民俗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特色学科,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努力发展成为面向学校师生,兼顾社会的西南少数民族文物收藏中心、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服务中心和研究中心。
经堂馆
经堂馆是按照藏传佛教经堂的装饰和陈设风格布展的一个展馆。馆内所陈列的主要文物是原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先生于1951年西南民族学院(注:我校的前身)成立时无偿捐赠的,主要包括一组长12米、高3.5米的藏汉合璧的楠木雕龙贴金佛龛,共耗黄金80余两,精雕细刻,全体用楠木制作,它是集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于一体的镇馆之宝;30余尊保存完整的明、清两朝的镀金佛像、一套完整的清代拉萨版大藏经《甘珠尔》、一对长号、以及两组护法神龛,神龛内供奉的分别是女护法神吉祥天母和男形如意轮白怙主护法神。另外,除了刘文辉先生捐赠的文物外馆内还陈列有佛塔、经卷以及反映藏传佛教内容的壁画。
藏族馆
藏族馆包括手工艺厅、世界级文化遗产展厅和世界级自然遗产展厅三个展厅。手工艺厅通过18个工艺门类展示了藏族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其中包括泥塑类、铸造类、雕刻类、书法类、乐器类、车魔类、陶器类、马具类、纺织类、首饰类、家具类等手工艺品;世界级文化遗产展厅通过壁画和模型展示了9个主题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热贡艺术、天文历算、人类起源、藏族面具、藏族戏剧、藏医藏药、藏族木刻印版、《格萨尔王》文化、布达拉宫模型等文化遗产,世界级自然遗产展厅展示了藏族聚居区的圣山、圣水、圣湖。
彝族馆
彝族馆共分三个馆:历史馆、文化馆以及生活馆。历史馆通过文献资料、图片、雕像等重点介绍了彝族近现代杰出人物、南诏国十三王、十月太阳历、先祖——阿普杜牧和六祖分支,展示了彝族的历史悠久与文化古老;文化馆通过一些精美的实物介绍了广西、云南、贵州、大凉山、布拖等地区的服饰、彝族医药、彝族银饰、彝族漆器和毕摩文化和苏尼文化等,展示了彝族特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馆通过彝族火塘、纺织、打制银器等生产生活情境的再现,展现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羌族馆
羌族馆包括释比文化展厅和羌族文化综合展厅。重点选取了羌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陈列展示。羌族的释比文化是羌族的核心文化,在释比文化展厅中围绕羌族宗教和日常事务中权力至高无上的男性祭司——释比进行布展,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介绍了勒色——祭坛、神龛、释比法器、释比面具、祭祀馍印、释比祭祀活动、释比戏等,同时也展示了释比保护、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景。在羌族文化展厅中不仅展示了与羌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饰、碉楼、羌笛、生活器皿、狩猎器具而且还展示了我馆的珍贵文物——清代的皮铠甲和用水獭皮包制的清代土司服饰,以及分别被列入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羌民族古老的传统妇女节——瓦尔俄足和羌族服饰中的珍品——羌绣。
白族馆
白族馆是按照白族的建筑风格修建的,展馆首先通过图片和文献典籍展示了以下三个方面: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大理的基本情况、南诏大理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多彩的白族文化;通过实物展示了白族的传统乐器、白族服饰、白族传统绣花鞋、绣花香包、以及出自剑川木雕艺人之手的《春夏秋冬》挂屏(剑川木雕技艺现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数百年传统技艺的大理鹤庆新华村的金银铜器;通过图片介绍大理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主要建设成就。
纳西族馆
纳西族馆主要通过文字、服饰、民俗重点展示东巴文化。纳西馆的大门是按照纳西族传统民居大门的风格修建的,青砖白缝、壁画飞檐,十分精美。在展厅中通过图片介绍了纳西族的基本概况、历史、民俗、历法节庆等。并通过被称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东巴文的典籍、以及纳西馆中价值最高的展品——长14.1米、宽34厘米的长卷绘画——纳西族东巴教的《神路图》,重点展示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东巴文化。除此之外还通过实物展示了纳西族的服饰、东巴祭司用的法器、法杖、法螺、五福冠、神像和东巴文书写和绘画所用的竹笔和矿物颜料以及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巴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