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

2022-09-24 15:48:33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是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同时也是学校民族文化艺术实践创新研发基地五个中心之一。中心使用面积3000余平方米,馆藏有藏、彝、纳西、傣、水、柯尔克孜、白、侗、羌等二十多种少数民族的各种版本文献50000余(函)册,是迄今为止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收藏最全的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已成为独具民族建筑特色和现代高新技术支撑的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

  中心下设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文献信息化及综合文献馆,并设有民族古籍文献学硕士点、“中国民族文献与多元文化网”等学术研究机构和信息平台。是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国家民委授予学校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藏学文献馆

  藏学文献馆于2003年9月创建,面积900多平方米,下分大型丛书厅、历代文集厅、金·史密斯文献捐赠馆三个展厅,馆内有能容纳10万多函的藏式书柜,现馆藏各种版本的藏文文献30000多函,其中包括接受捐赠的文献近10000函。馆藏文献包括苯教《甘珠尔》、《典珠尔》、《康钦广集》、《噶玛若雄多杰文集》、《古译文献宝典》、《藏医药大典》等珍贵文献。藏学文献馆已将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编目,其中3000多函的文献资料已经录入电脑,为数据库的建立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藏学文献馆现有研究人员5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作为子课题主持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主持国家民委项目3项,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创新项目1项,校级项目6项,文献整理出版23册,发表论文30余篇。编撰的《藏文典籍目录编纂史》荣获2010年第八届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石刻<甘珠尔>的分布调查及其现代意义》一文在2010年7月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图书学会第十一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二等奖;《更敦群培文集》(古籍整理)荣获2010年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彝学文献馆

  彝学文献馆于2005年5月创建,面积约800平方米,拥有可容纳20万册图书资料的彝式书柜,现馆藏6000余卷(册)彝文古籍文献,馆藏文献内容丰富,种类较齐,其中不乏珍本、孤本和善本,如明代木刻印刷本《劝善经》,手抄本《百乐书》、《买查吾查全书》、《吉禄柞苏》等。

  2013年彝学文献馆馆藏彝文古籍《劝善经》、《动植物谱》、《毕摩仪式经》、《梅查书》获国务院批准入选第四批国家古籍珍贵名录。

  彝学文献馆现有研究人员2名,承担国家重大社科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及校级课题多项,发表彝文文献研究相关论文10余篇,整理馆藏文献并出版目录3册。

  彝学文献馆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彝文文献的收集、整理、翻译、出版、数字化工作,已初见成效,为学校师生和国内外有关教学科研单位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和交流的平台。

  文献信息化及综合文献馆

  文献信息化及综合文献馆下设综合文献馆和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两馆,现有研究人员4名,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1项、校级项目6项。

  综合文献馆于2008年9月创建,以整理研究我国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为长期目标。现馆藏纳西东巴文文献原件60余册,傣文贝叶经原件40册,各类少数民族古籍图书近10000余册,其中多为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物,包括《中国水书》(32函)、《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满文大藏经》(109函)等文献、

  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馆由文献扫描室、展示厅、数字化阅览室、机房等构成,主要工作包括少数民族文献的数字化处理,建立各民族的古籍文献网络数据库,利用数字化手段进一步加强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抢救,以及文献数字化系统研制和开发等。2014年承担国家财政专项“民族文献数字化及网络平台建设”项目,资金总额850万元。网络平台建设项目完成后,将是国内最大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电子阅览室和数据中心,由藏学、彝学、民族古籍综合文献三大板块组成。投入使用后,可在线查阅学校馆藏的所有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资料,并与海内外民族文献资料库建立链接关系,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地域等优势,将成为我国门类最全、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网络平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