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是在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基础上,于1999年通过对原四川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进行重新改组而新建的重点科研机构。该所充分发挥了四川大学地处西南、长年注重藏族聚居区考察与研究的学术特长及传统,继承了我校前辈学者的学术研究积淀,开拓了新的藏族聚居区研究领域,在全国藏族地区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以本校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专门史博士点、中国考古学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在中国藏学研究领域中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地域优势、传统优势及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研究优势。本所将首先在现有若干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有关中国藏学的重大课题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新成果,培养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学术骨干,确立本所中国藏族聚居区综合研究的前沿地位和在全国高校中的不可替代性。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拥有一支综合研究能力强、梯队层次健全、对外交流广泛、学科专业涵盖面广的研究队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以西藏、四川、云南等西南藏族聚居区及甘青藏族聚居区为主要研究地域,科研课题涉及藏族史、藏汉关系史、藏区经济史、藏区可持续发展、藏区考古文物、藏族文化艺术、藏传佛教史、藏族传统文化、中国藏区与南亚中亚关系、国内外藏学史、藏区社会经济现状、西南民族关系史、吐蕃史等诸多领域,目前形成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为:1.藏族现状与社会发展研究;2.藏族历史与藏汉关系研究;3.藏区考古与藏族文化艺术研究。本所计划在五年内在此基础上开辟和确立一至三个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藏族社会现状与发展研究
本研究方向重点关注当前藏族聚居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重大现实问题,并主要从藏族聚居区发展稳定角度来研究藏族聚居区现实问题与社会特点,以为国家解决当前藏族聚居区实际问题和制定藏族聚居区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以综合性和应用研究为主,涉及了民族、社会、经济、宗教、教育和历史文化等众多学科领域及其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复合性和交叉性极强的研究方向。
四川大学作为西部地处西藏门户和藏族聚居区前沿最重要的综合性大学,有着在藏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悠久传统,多年来在这研究方向承担了相当一批国家课题,完成了不少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成果卓著,受学术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此外我校南亚研究所、人口所、宗教所及环境工程学院也均把藏族聚居区现状与社会发展作为其重要研究领域,成果颇丰,不仅给予本研究方向以有力支撑,且使我校在该研究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综合实力。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冉光荣的《中国藏传佛教寺院》、《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白马藏人调查报告》、《藏传佛教寺院资料选编》、《四川藏区开发之路》,李涛的《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乡村城市化研究》、《西藏与内地海乡村城市化》等成果也均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切入本方向的研究,对认识了解当前藏族聚居区社会状况,促进藏族聚居区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本所在该方向的研究上已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本研究方向在藏学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受到国际藏学界的密切关注。在当前国际形势及21世纪"西藏问题"可能更复杂化、尖锐化的背景下,本方向的研究对于加速藏族聚居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祖国统一和巩固西南边防以及参与国家有关西藏问题的决策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研究方向之二:藏族历史与藏汉关系研究
藏族历史与历代中央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藏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严格说也是其逐步被纳入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并加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过程。本研究方向正是基于这一前提而确立,它将着力于藏族历史同汉、藏关系以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关系之间内在关联性的探讨,以拓展和深化历史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关系的研究,本研究方向涵盖藏族历史、宗教、汉藏关系及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央政权关系等众多领域,分别涉及了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其综合性、交叉性极强。四川大学作为西部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其传统学科如历史、宗教、考古和民族均有雄厚功底,使本方向的研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四川大学在这一研究方向做了大量工作,承担了一批国家课题,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专著,发表论文70余篇,目前在这一研究领域已独具优势,处于国内领先之列。其关于汉藏关系和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关系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同行学者的普遍认可和重视。
本研究所石硕的《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因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的关系研究领域取得重要学术突破,首次从全新的视角论证了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这一事实所具有的深厚的内在必然性,受到国内学术界高度评价并多次获国家大奖,成为近年来该研究方向最具影响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与此相关论文成果也多被《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本方向研究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年轻化,多具有博士和硕士以上学位,均能阅读藏文并精通一门以上外语,是当前藏学界成果颇丰且极具实力的后起之秀,正处于成果的高峰期,这使本研究方向极具潜力和发展前景,有望在二至三年内成为国内有关这一研究方向最具权威的学术阵地。
本研究方向是藏学中一个亟待充实和发展的领域,有广阔学术前景。
研究方向之三:藏族聚居区考古与藏族文化艺术研究
藏族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对其文明的发掘整理,除了历史文献资料的研究外,更重视藏族先民活动留下的历史文物,而考古在藏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方向就是以田野考古为基础,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藏族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综合研究。由于我国藏族聚居区在宗教、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内容极为丰富,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较,文献记载又十分不足。所以,考古的实物材料对于这一方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尤其是这些地区由于其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当其他地区的文化已经发生变迁以后,这里却仍然保存着许多原来的因素,如中亚早期佛教的梵文经典在印度已经佚失,然而在西藏的佛经中却多有遗存,更有众多的贝页经卷;又如在印度或中亚早已失存的古代艺术作风和内容,在我国藏族聚居区直至近代仍具有生命力。但是,过去在对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领域内,方法单一、陈旧,未能将田野考古资料与传世的文献材料紧密加以结合,所以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同其他地区比较也相对滞后。
本研究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田野作业为基础,在广泛、系统地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将传世的藏文、汉文文献与考古实物加以比较研究,对中国藏族聚居区远古文明的起源及其与中原文明的关系、吐蕃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吐蕃以后佛教各教派形成的历史以及佛教艺术(如寺院建筑、壁画、造像、经籍、唐卡、石刻、石窟艺术等)、藏族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新的视野和角度对地处高原的中国藏族聚居区人们是如何使自己的文化适应复杂的自然条件,狩猎、采集、农业、畜牧业如何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起源发展,以及这些地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艺术、宗教、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精神文明自身形成的历史进程及其与周围文化的交流联系等若干重大的学术问题展开科学研究,建构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环境复杂和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强烈的继承性与地域差异性。本方向的研究,将对中国藏族聚居区传统文化艺术及其所反映的特殊人文现象、变化过程中的文化交互作用与影响、藏族文化的分布、发展、变化与形成的历史过程等加以全面考察,从而深刻认识中国多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科学事实,并复原这一历史。其成果将对相关的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部的新形势,这一前提首先是需要深入地了解中国西部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尤其是对这一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历史根源作出科学的判断,对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决策。由于藏族聚居区在我国西部具有特殊的地位,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现实,因此,本方向的研究也具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