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遗址 西藏旧宗政府的宫殿。
帕竹地方政权时期,西藏取消万户制度,建立了13个大宗,系西藏地方政府基层行政机构,相当于内地的县,隶属于基巧管辖。宗治所置于居民聚居要冲,且地形险要之处,居高临下以备防患。宗政府所在地一般是宗本的府邸,设有民政、司法、财务等机构,凡属宗内财政、司法等行政事务,由宗本会同几个办事人员办理。
宗政府建筑具有明显的政治和军事性质,形制采用碉楼建筑样式。建筑多包括经堂、佛殿、宗政府、监狱、仓库等。西藏保存较好的宗遗址主要有:日喀则宗遗址、白玛宗遗址、沃卡宗遗址、恰嘎宗遗址、琼结宗遗址和定结宗遗址等。
日喀则宗遗址 位于日喀则市。元至正二十年(1360)绛曲坚赞创建,落成于1363年。整个建筑高120多米,主楼四层。因似布达拉宫,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西藏帕竹地方政权崩溃后,噶玛地方政权一至三代曾驻足于此。后来,噶玛地方政权被固始汗丹增曲吉武力征服,由达赖喇嘛执掌王权,五世达赖举行了执政大典。此后,噶厦把宗宫作为一个宗,管理日喀则宗教、行政事务。宗宫殿是土木结构,其宫殿将日光山头环抱。其中,宫墙巍峨耸立,宫内回廊陡梯,高低曲折,有楼外楼、宫内宫、殿上殿,宫殿建筑极为壮观华丽。高踞最上一层的日光殿是五世达赖的寝房,殿内摆设异常豪华。第二层供奉弥勒佛、宗喀巴、莲花生、文殊等各种大小铜铸泥塑菩萨佛像及宗教祭祀用品,收藏全套《甘珠尔》、《丹珠尔》经及各种文物,四面壁画遍布。其下两层,是宗政府的办事机构、宫廷卫队和司法机关、牢狱及仓库等。全部宗宫原有300多间房屋,以后日喀则宗称为基宗,管辖6个小宗,握有后藏的行政大权。1969年宗宫殿被毁,现仅存最下层的遗址。
白玛宗遗址 位于扎囊县境内。创建于帕竹地方政权时期创建,毁于准噶尔入侵西藏时期。其保留的宗遗址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呈台阶状,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为10~25米,高为4~20米。最东端有高2米、边长9米的长方形碉堡。南面有5米高的二层台。碉堡的下边有一些防御性建筑,每间面积约5~20平方米。最西端有一组独立的建筑。白玛宗政府遗址布局保存完好,对于研究西藏宗政府的性质、建筑结构和历史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沃卡宗遗址 位于桑日县境内。始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是帕竹地方政权时十三宗之一。沃卡宗三面临崖,高踞山头。原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高5层。20世纪60年代被毁,仅存遗址。残墙均为石砌,残高21米,墙厚1.5米。由于建筑在山头上,并根据山势而建,所以四周较低的地方均为半地下式房间。
恰嘎宗遗址 位于桑日县绒乡境内。恰嘎宗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是山南拉加里王属下最大的一个宗。原建筑面积东西长95米,南北宽80米。主体建筑高8层,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外围墙残高1.2~1.4米,内围墙残高7米,碉堡残高18米。围墙四角建有坚固的碉堡,使得恰嘎宗戒备森严,易守难攻。主楼内设有宗政府办公室、会议室、住房、监狱、经堂和佛殿等。由于恰嘎宗内设有佛殿、经堂,而且有100多名常住僧人,并且定期举行宗教佛事活动,因此恰嘎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文化大革命”时期,恰嘎宗古建筑遭到损毁,成为遗址。
琼结宗遗址 位于琼结县境内。始建于17世纪末。初建时高5层,为夯土建筑。现存的宗政府为1921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用石块建成。改建的宗政府由于1959年之后一直是定结县政府及定结乡政府的驻地,所以保存比较完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主要分为永新康、康尼、宗府和监狱四处。琼结宗辖谿卡15个。
定结宗遗址 位于定结县定结乡境内。始建于17世纪末期,1921年进行扩建,1959年后属于定结县政府及定结乡政府的驻地。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42米,东西宽26米,高二层,分前后院两部分。前院为生活区,设有宗政府人员宿舍、高级卧室、库房、佣人住房、马厩等。后院为办公机构,主要设有宗政府办公室、经堂、护法神殿、仓库和天井等。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昂仁宗遗址 位于昂仁县境内。遗址所在山头矗立在昂仁县城东南隅,地势险要,东南面皆为悬崖峭壁,宗山遗址居高临下,可俯瞰全城动静,又能凭借险要扼守东南之外部侵扰,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性能。始建年代不详。宗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东西长500米,南北宽100米,依山势起伏略呈台阶状,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建筑物墙体用夯土分节筑成,墙体残高约3~10米。遗址内房屋开间较大,多在20~30平方米
仁布宗遗址 位于仁布县仁布乡。仁布宗政府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筑坐南朝北,南北长113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9040平方米。仁布宗遗址毁于民主改革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从现残存遗址仍可看出宗政府为石块和夯土建筑,城墙四周修建有碉楼,城门位于后山山坳处,在宗内右侧的房底下,修有地下暗道直通曼曲河可取水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