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百科 | 藏地万象 | 自然地理 | 野生动物

藏马鸡

2013-06-18 16:04:34来源:西藏在线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藏马鸡 西藏珍稀动物,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左贡、江达、察雅等地的针叶林与林边灌丛间。栖息地海拔3000~4500米。藏马鸡主要以嫩枝叶、花蕾、果实、草籽、草根等植物为食。秋季时常集结成20~30只,最多时达数百只。每年4~6月为产卵期,每窝8个。种类有昌都亚种和藏南亚种。

  ①昌都亚种。别名白马鸡,分布于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东部,栖息地海拔3000~4300米,多活动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或林带上缘附近的灌丛中,数量较多。体长75~87厘米,体重3.0~3.8千克,上、下体羽灰白色和纯白色。

  ②藏南亚种。别名蓝马鸡,分布于拉萨、山南等地,栖息地海拔3000~4500米,多活动于灌木丛地带。体长70~80厘米,体重2.5~3.5千克,身体均呈蓝灰色。

简介 


  拉丁名: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英文名:Tibetan Eared Pheasant

  物种分类:鸟类→鸡形目→雉科→马鸡属

外形特征


  藏马鸡,大型鸡类,通体大都为白色、头部两侧红色,头顶上生有密密的黑色短的绒状羽毛。耳羽呈簇状,白色,像两个短角向后延伸着。

  它的体背部羽色略沾点灰色,两翅呈灰褐色;尾特别长,有尾羽20枚,有的为22枚,尾羽的基部灰色,向后渐渐变成紫铜色,及至末端则变成暗绿色和深蓝紫色,而呈现金属光泽。这种马鸡的中央一、二对尾羽大部分羽枝长而稍疏,但不形成披散状。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形稍小些,羽毛也较暗淡。雌雄鸟的嘴均为粉红色,腿和趾红色。雄鸟和鸡一样还有。雄鸟体长为69~100厘米,体重1017~3000克;雌鸟的体长为73~102厘米,体重1250~2050克。体型比环颈雉大,在三种马鸡中它是最大的一种。

分布范围


  藏马鸡仅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西北部,是我国特产鸟类。为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地留鸟。四川西部的德格,南部的木里,西部和北部的23个县;青海南部的玉树、杂多、囊谦,东南部的班玛、达日;西藏东部的嘉黎、索县、昌都、类乌齐、丁青,东北部的芒康、贡觉、左贡、江达、察雅等地;云南西北部的丽江、中甸、德钦等地;甘肃南部的玛曲。

生长环境


  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及高山灌丛中,常集群活动。以蕨类、草叶、草根、云杉球花、青稞种子等为食。5月~6月上旬繁殖,筑巢于林中枯朽倒木下面,用枯枝、苔藓、枯草等铺成,内垫残羽。每窝产卵6~9枚,土黄色或青灰色,纯色无斑。孵卵期至少22天。

  藏马鸡大都栖息于丘陵和高山,善奔走,常成群活动。飞行速度慢,通常不远飞。受惊时常往山上狂奔,至岭脊处才振翅飞起,滑翔至山谷间。藏马鸡不象蓝马鸡、褐马鸡那样怯懦,有时接近村落也不畏惧。叫声洪亮。在鸣叫时,昂首引颈,嘴几乎直向上方,尾也往上翘,姿态雄俊。马鸡用嘴挖土觅食,以块茎、细根、种子等为主,也兼吃昆虫。春夏间繁殖,1雄配1雌,为了争偶,雄鸟间常发生格斗。巢筑于地面,呈浅碟状,以枯枝、苔藓、枯草等构成,内铺碎屑和残羽。卵淡褐,青绿以至土黄色。孵化期为26~27天。雌雄亲鸟均承担雏鸟的喂养和抚育。狐狸是马鸡的主要天敌。藏马鸡是中国的珍贵动物资源。因羽色鲜丽而成为动物园的名贵观赏鸟。

习性

  
  喜集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至春季,有时集群多达50-60只。群中常有一只健壮的雄鸡充当头鸟,它不时昂首观望,警惕性很高,当发现异常情况时,便发出鸣叫,并向高处奔跑,群鸡紧随其后,形成一列不整齐的纵队,危急时则往低处飞 (何芬奇 1993)。白天活动,从清晨一亮天即开始活动和觅食,一直到黄昏。中午多在树阴处休息,晚上栖于树上。常在早晨和傍晚啼叫,鸣声洪亮短促,似‘咯……咯……咯……’,数里外亦可听见。

  藏马鸡的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草根、草叶、青棵种子、云杉花和果、海棠果等各种植物种子;偶有少量的鞘翅目昆虫及鳞翅目幼虫。种类包括瑞香狠毒、唐松草、毛香火绒草、四川忍冬、野苹果、野豌豆、杜鹃等。此外也吃昆虫,蜘蛛、蜈蚣、步行虫等鞘翅目昆虫及鳞翅目幼虫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冬季多吃树根和种子,春季以绿色植物的嫩根、嫩叶为主,夏秋季以植物的叶蕾、花、果子为食。幼鸟以昆虫为主,随体土增长,食物中昆虫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藏马鸡在地面上营巢,筑巢于倒木等隐蔽处。巢呈椭圆形浅盘状,比较简陋,巢的材料是枯枝干草、苔藓及鸟羽等。卵为纯色,有的为土黄色,也有的为青灰色,卵上无斑点,卵的大小平均为58.4×44.1毫米。藏马鸡是珍贵的观赏动物,在许多动物园中均饲养着,以供观赏。

繁殖


  繁殖期5-7月。4月中旬群即开始逐渐分散成小群和配对,一雌一雄制。营巢于3000m-4000m的向阳坡针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丛中地面上或倒木下或林中岩洞中周围均有灌木或高草隐蔽,不注意一般难于发现。巢的大小为外径24-50厘米 × 22-30厘米,内径34厘米 × 22厘米,深7-17厘米。巢甚简陋,主要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内垫以枯枝、干草、苔藓和少量羽毛即成。每窝产卵4-7枚 和15-16枚。在四川马尔康对7枚卵的测量为55-59毫米 × 39-41毫米,平均57. 0毫米 × 40. 3毫米,重50-64克,平均57. 3克;黄褐色、光滑无斑。在玉树对56枚卵的测量为55-65毫米 ×44-45. 4毫米,平均58. 4毫米 × 44. 1毫米,重59. 3-67. 8克,平均63. 9克,明显较四川马尔康卵大和重;卵为土黄色和青灰色。这或许由于亚种的不同。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活动和警戒。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随亲鸟离巢活动。

保护级别


  藏马鸡是我国特产鸟类,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窄,已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 (ICBP)世界濒鸟类红皮书和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卢汰春、卢春雷1983-1988年在四川宝兴的调查,种群密度为1. 5-2只/平方公里。1985年3-7月在四川马尔康龙尔甲山的调查,种群密度为2只/平方公里,较为常见。但问题是当前对栖息地木材的大量采伐,大片杉木被砍光,使藏马鸡丧失了大片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从而导致分布区域的缩小和种群数量的减少。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同属介绍


  褐马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成高约60厘米,体长1米~1.2米,体重5公斤,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宛如一块洁白的小围嘴。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瞩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线”。褐马鸡整个尾羽向后翘起、形似竖琴,十分美观。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头顶长着黑色的绒毛。嘴巴粉红,脸部鲜红,眼睛后面有一白色颈圈,两簇雪白的绒毛突出于脑后,象一对白犄角,因而有得名“角鸡”,尾巴蓬松上翘,很像马尾,泛着紫蓝色光亮;喙短而尖。

  蓝马鸡(Crossoptilonauritum)全长约90厘米。体羽青灰色,具金属光泽,披散如毛发状。头顶和枕部密布黑色绒羽;两簇白色耳羽呈短角状;面部裸皮鲜红色。飞羽带褐色,具金属紫蓝色外缘。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马尾,两侧尾羽基部白色,其余为紫蓝色。嘴淡红色,脚珊瑚红色。虹膜-橘黄;嘴-粉红;脚-红色。叫声:受惊的雄鸟发出gela-gelage叫声。求偶期雄鸟的叫声为wu,wu,wu或ga,ga。受惊时雄雌鸟均发出ziwo-ge,ziwo-ge的叫声。栖息于高寒山区,常集群活动于树林及灌丛间。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也食昆虫。同其他种马鸡,以小群活动于高海拔的开阔高山草甸及桧树、杜鹃灌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