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 西藏属于中低纬度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大气洁净,日照时间长,太阳总辐射值大。20世纪60年代,西藏首次开展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研究。1982、198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连续两年拨专款1000万元,研制太阳能热水器。1984年中央举行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从内地引进1000台太阳能灶,由西藏太阳能研究所负责选型试验研究与推广,使西藏太阳能利用开始稳步发展。
资源 西藏年日照时间的分布受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西北部多、东南部少。阿里地区年日照时间最多,狮泉河镇为3446小时,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定日县3393小时,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3000小时以上。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年日照时间为3216小时。察隅、波密和林芝等地全年阴湿多雨,日照时间最短,其中波密的年日照时间为1492小时。由于受雨季以及云雾雨日多寡的影响,西藏各地日照季节分配悬殊,除阿里地区外,多数地区日照时数冬季多、夏季少。雅鲁藏布江河谷中上游及其以南地区,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出现在雨季前的5月和雨季后的10月。西藏的太阳年总辐射值位居全国之首,年总辐射量在150~200千卡/平方厘米·年,大致以索县、嘉黎县、错那县为界。西藏东南部的深山峡谷区小于15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西北部的高原上大都在150千卡/平方厘米·年以上。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太阳总辐射为145千卡/平方厘米·年,中部的拉萨191千卡/平方厘米·年,西部的狮泉河为193千卡/平方厘米·年,南部的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寺为200千卡/平方厘米·年,北部的那曲为162千卡/平方厘米·年。西藏高原每平方米面积上,全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当于228~285千克标准煤燃烧产生的热量。太阳能资源可划分为四个地区:藏西北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喜马拉雅山南翼一那曲中东部一昌都太阳能资源丰富区,藏东南太阳能资源较贫乏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太阳能资源贫乏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包括拉萨及其以西的西藏2/3地区,全年日照时数2900-3400小时,年总辐射量7000~8400兆焦/平方米,最佳时间为6~9月。
太阳能利用 西藏古代修建的布达拉宫等寺庙就采用落地窗建成日光殿。西藏和平解放后,太阳能开发利用得到发展。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温室种植蔬菜。1967年西藏工业建筑设计院首次在拉萨修建了一座太阳能浴室,研制了西藏第一台聚光面为1平方米的抛光铝太阳灶。1981年西藏自治区太阳能研究所成立,1990年改为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1984年那曲地区科委从河南开封太阳能电池厂引进25套硅太阳能电池板,在6个县(区)和部分单位进行试验。1985年日喀则地区太阳能实验站建成,开始光电应用研究工作。1986年阿里地区建成640瓦小型光伏电站。1986年西藏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列入自治区星火计划。1987~1989年,先后在阿里地区3个县建成3座1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1990年中国最大的光伏电站——阿里革吉光伏电站竣工发电,该电站采用国际通用标准设计,设计规模为10千瓦,实际功率达到11.8千瓦。到1997年,全区已推广太阳能灶5.5万台,太阳能取暖房18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6万平方米,太阳能温室100余平方米,太阳能游泳池1座,各种太阳能光电设施750千瓦,推广太阳能电池灯1.2万套;建成太阳能电池供电的小型卫星地面接收站60座,太阳能电站5座。20世纪末,中心还先后落实“科技部光伏检测中心”、“科光计划”和“西藏阿里光电计划”等项目,获国家、自治区多项科技奖励。21世纪初,全区推广太阳能采暖房和太阳能牲畜牛羊圈17.8万平方米,太阳灶1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9.1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电设施2230千瓦;建成光伏水泵3座、微水电站165座,总装机容量为405千瓦,并形成年节能12.7万吨标准煤、价值1亿元人民币(当地价格)的规模。到2003年底,全区累计推广太阳灶10万台,建被动式太阳房、阳光温室、太阳能热水器12万平方米,推广太阳能光电设施700千瓦,建太阳能游泳池1座,太阳能卫星单收站330多个,推广太阳能用户系统10万套,还在拉萨附近建立了两个太阳能示范村,在日喀则建成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太阳能试验站。全区累计建立3~15千瓦的光伏电站300座,推广各类小型独立光伏发电系统5400千瓦,总容量420千瓦。
资源 西藏年日照时间的分布受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西北部多、东南部少。阿里地区年日照时间最多,狮泉河镇为3446小时,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定日县3393小时,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3000小时以上。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年日照时间为3216小时。察隅、波密和林芝等地全年阴湿多雨,日照时间最短,其中波密的年日照时间为1492小时。由于受雨季以及云雾雨日多寡的影响,西藏各地日照季节分配悬殊,除阿里地区外,多数地区日照时数冬季多、夏季少。雅鲁藏布江河谷中上游及其以南地区,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出现在雨季前的5月和雨季后的10月。西藏的太阳年总辐射值位居全国之首,年总辐射量在150~200千卡/平方厘米·年,大致以索县、嘉黎县、错那县为界。西藏东南部的深山峡谷区小于15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西北部的高原上大都在150千卡/平方厘米·年以上。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太阳总辐射为145千卡/平方厘米·年,中部的拉萨191千卡/平方厘米·年,西部的狮泉河为193千卡/平方厘米·年,南部的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寺为200千卡/平方厘米·年,北部的那曲为162千卡/平方厘米·年。西藏高原每平方米面积上,全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当于228~285千克标准煤燃烧产生的热量。太阳能资源可划分为四个地区:藏西北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喜马拉雅山南翼一那曲中东部一昌都太阳能资源丰富区,藏东南太阳能资源较贫乏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太阳能资源贫乏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包括拉萨及其以西的西藏2/3地区,全年日照时数2900-3400小时,年总辐射量7000~8400兆焦/平方米,最佳时间为6~9月。
太阳能利用 西藏古代修建的布达拉宫等寺庙就采用落地窗建成日光殿。西藏和平解放后,太阳能开发利用得到发展。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温室种植蔬菜。1967年西藏工业建筑设计院首次在拉萨修建了一座太阳能浴室,研制了西藏第一台聚光面为1平方米的抛光铝太阳灶。1981年西藏自治区太阳能研究所成立,1990年改为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1984年那曲地区科委从河南开封太阳能电池厂引进25套硅太阳能电池板,在6个县(区)和部分单位进行试验。1985年日喀则地区太阳能实验站建成,开始光电应用研究工作。1986年阿里地区建成640瓦小型光伏电站。1986年西藏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列入自治区星火计划。1987~1989年,先后在阿里地区3个县建成3座1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1990年中国最大的光伏电站——阿里革吉光伏电站竣工发电,该电站采用国际通用标准设计,设计规模为10千瓦,实际功率达到11.8千瓦。到1997年,全区已推广太阳能灶5.5万台,太阳能取暖房18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6万平方米,太阳能温室100余平方米,太阳能游泳池1座,各种太阳能光电设施750千瓦,推广太阳能电池灯1.2万套;建成太阳能电池供电的小型卫星地面接收站60座,太阳能电站5座。20世纪末,中心还先后落实“科技部光伏检测中心”、“科光计划”和“西藏阿里光电计划”等项目,获国家、自治区多项科技奖励。21世纪初,全区推广太阳能采暖房和太阳能牲畜牛羊圈17.8万平方米,太阳灶1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9.1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电设施2230千瓦;建成光伏水泵3座、微水电站165座,总装机容量为405千瓦,并形成年节能12.7万吨标准煤、价值1亿元人民币(当地价格)的规模。到2003年底,全区累计推广太阳灶10万台,建被动式太阳房、阳光温室、太阳能热水器12万平方米,推广太阳能光电设施700千瓦,建太阳能游泳池1座,太阳能卫星单收站330多个,推广太阳能用户系统10万套,还在拉萨附近建立了两个太阳能示范村,在日喀则建成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太阳能试验站。全区累计建立3~15千瓦的光伏电站300座,推广各类小型独立光伏发电系统5400千瓦,总容量42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