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百科 | 藏地万象 | 科教文卫体 | 教育事业

双语教学

2013-05-30 09:59:39来源:西藏在线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双语教学 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农牧区小学一般均用藏语授课,三年级后增设汉语文课。城镇小学实行双轨制教学体系。小学汉族学生班(也有个别藏族学生)以汉语授课为主,三年级后开设藏文课,课本是由西藏等五省区合作编写的藏文教材,对藏文课教学的具体要求要比藏族学生班低;小学藏族学生班以藏语授课为主,一般从三年级开设汉语文课,也有少数小学从二年级开设汉语课,所采用的教材也是西藏等五省区合作编写的汉语文教材,对汉语文课教学的具体要求要比汉族班低一些。

  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原来在小学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学生,从升学的第一年起,所有课程都用汉语讲授,只是加授藏语文课;原来在小学以藏语授课为主的学生,升入初中后的第一年为预备班,用一年时间学习汉语文,从第二年起用三年的时间学完初中的全部课程,除藏语文外,其他课程全用汉语讲授。西藏区内的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生不按民族分班,而是按所学专业编班,藏、汉语文都是西藏所有大学各个专业和绝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的必修课。藏语文教材由各院校的藏文系或藏文教研室编写,汉语的每门课程则采用全国统一的教材。

  双语教学模式有多种:①汉语为主的模式。即把藏语文、汉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使用汉文版教材。主要教学用语为汉语文,教学对象主要是汉族学生,还有少部分藏族学生。

  ②藏语为主的模式。即把藏语文、汉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使用藏文版教材。在开设藏语文的前提下,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用语全部用藏语文。

  ③口语辅助的模式。在开设藏、汉语文的前提下,对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用语,主要以汉语文授课为主,用藏语作辅助讲解,教学过程中教材等全部使用汉语文,授课时遇到难点、重点部分用藏语作辅助解释。

  ④先藏后汉的模式。一般是在小学阶段全部用藏语文授课,升入中学后改为用汉语授课,今西藏大部分学校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⑤先汉后藏的模式。一般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用汉语授课,考入大中专学校的藏语专业后改为用藏语授课,采用这种模式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城镇。

相关文章——西藏双语教学综述

  摘 要:文章根据实地调查和大量统计资料,从四个部分,即西藏双语教学的历史回顾、双语授课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双语教学基本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双语授课师资的培养及教材建设,对西藏双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和研究。

  一、西藏双语教学的历史回顾

  1、历史上的双语教育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清代清政府就在西藏举办了双语教育。特别是到了1905年联豫任驻藏大臣以后,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在拉萨设立了初级小学堂,学制初等为五年,高等为四年。招收藏汉族子弟入学。1906年联豫又在当雄设立了两所小学,专门教授汉语文和算术。联豫又鉴于驻藏大臣衙门里的汉人通晓藏语文、藏族人通晓汉语文的人太少,于 1907年在拉萨增设了“藏文传习所”和“汉文传习所”各一所,选派汉族子弟专学藏语文,藏族子弟专学汉语文。 为了巩固国防,联豫1908年又在日喀则创办了陆军小学堂一所,学制一年,学生毕业后充任联豫在西藏所训练的新军队的一些官职。到1909年,在西藏共设立16所学堂。这些学校都同时讲授藏汉两种语文,分别以母语为基础,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清末民初拉萨创建的回民子弟小学,也讲授藏汉语文和阿拉伯文。民国时期,昌都、拉萨等地也都设有小学。特别是1938年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建立的国立拉萨小学,到 1946年已达学生300名之多。学校有比较正规的教学秩序,课程设有藏文、汉文、算术、历史等,中文由喇嘛任教,汉文课本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审定。由于学校主要进行藏汉双语的教学,毕业的学生一般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成为了西藏文化的骨干。

  2、1959年以前的双语教育

  和平解放前,西藏的教育为三大领主服务,为封建农奴制宗教服务,接受教育的人仅限于上层子弟或富裕人家的孩子。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根据“十七条协议”第九条关于“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的精神,开始在西藏逐步兴办现代教育,普通人民群众的子女接受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1951年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政府先后在拉萨、昌都、盐井、丁青、波密、察隅、日喀则、江孜、亚东、塔工、林芝、那曲等地建立了13所小学,学生 2600多人。在教学中实行以教授藏语文为主,使用藏语文授课,同时讲授一部分汉语文的教学计划。1956年西藏创办了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课程有藏语文、汉语文、数学、物理、历史等。可见西藏中学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小学,它是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课来安排教学的。

  民主改革之前,西藏双语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就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和培训班来完成的。1951年进藏部队在进藏途中,就以汉文给藏文注音的方法学习藏语文。后来这些军人下地方工作后,大都能用藏语联系群众,宣传党的政策。1952年后,西藏工委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于1952年到1956年期间,举办了青年训练班、社会教育班、农业技术培训班、财会训练班、电影技术训练班、公路工程职工学习班、塔工在职干部业余文化夜校等。上述种种训练班,都广泛地采用了双语教学,迅速有效地为西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职工。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了《大力培养藏族干部的决议》,各基巧(相当于地区行署)办事处也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干部训练班。当时在西藏的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中进行的双语教学是卓有成效的,从这种成人学校培养毕业的汉族学员初通藏语文,藏族学员初通汉语文。通过双语教学,他们不仅学到了技术,而且能承担生产和生活简单的翻译任务。

  民主改革前,西藏双语教育的第三种形式就是在内地兴办高等学校1957年西藏团校在内地成立,课程主要是汉语文和政治课,教学用语为汉语文。1958在陕西兴办西藏公学,学制五年,前三年有汉语文、藏语文、算术、自然常识、政治等,后两年加强政治课比重。教学用语主要使用汉语,个别专业也使用藏语。另外,对学校的汉族学生则集中学习藏语文,对中文程度较高的藏族学生则组成师训班专门进修藏语文。

  3、民主改革以后的双语教育

  从1959年民主改革到1965年是西藏现代教育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双语教学稳固前进的时期。这期间西藏已经有公办小学近50所,民办小学1300多所,中学4所,在校生40000多人。课程设置民办小学以藏语文和算术为主,公办小学另加一部分汉语文课。中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最初全部使用藏语授课,数、理、化、生物等课程随着内容的深化,逐步改用汉语讲授。对于藏语文教学,则完全尊重藏族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内容上剔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东西。为了解决藏语、汉语授课的衔接问题,西藏还对学制进行了改变,中学改为七年,其中一年为预备班,主要是突击汉语文和巩固数学知识。通过这样的双语教学,1963年拉萨中学有八名学生考入了内地重点大学。总之,这段时间仍然是继续贯彻小学用藏语授课的方针,并根据开课的需要,大部分地区从中学开始,逐步过渡到以汉语文为主,藏汉并重的授课形式。

  民主改革以后,促进双语教学的另外两个因素是师资的培养和双语文教材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在西藏中小学实行以藏语文为主的藏汉双语教学,培养藏汉兼通的师资是西藏民主改革以后的当务之急。为此西藏于1960年开始筹建西藏师范学校。1965年又在原西藏地方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拉萨师范学校。此外还先后在各地区建立了专门的师资培训班,如拉萨师资培训班、日喀则师资培训班等。这些师范学校和师资培训班普遍设立了藏语文专业和汉语文专业。与此同时,还从内地引进了一部分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一边学藏语文,一边进行教学工作。为了培养藏汉族语文师资、研究整理藏族文化的科研人才以及兼通藏汉双语的专业干部,繁荣和发展民族的语文、教育和其他各项事业,西藏还于1965年在西藏公学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西藏民族学院。开设了藏语、师范、农业等7个专业。学生入学后,凡没有达到中学文化水平的先在预科学习文化基础课,包括汉语文、藏语文等主要课程,然后才转入各专业学习。藏语专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藏语文专业的学习,本科生毕业后能够熟练地使用藏语文和汉语文,并能掌握语言科学知识,成为民族语言工作者、翻译和教师。招收的学生除了藏族外,还同时在内地招收汉族高中毕业生。其他专业主要招收藏族学生,课程除了专业课程外,还有藏语文和汉语文。总之,这些师范学校、师资培训班和高等学校的不同专业,为西藏培养了大批的既懂藏语文又懂汉语文、受过语言学基础训练的师资、翻译和语文工作者。这些人才成为西藏基础教育、汉语普通话的推广、藏语文研究、藏汉翻译的中坚力量,为发展西藏的双语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还培养了大批藏汉兼通的各种专门人才。他们为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民主改革以后西藏的双语文教材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编译大量藏语文或藏汉对照的各类教材的同时,还出版了大量的汉文课本,同时还适时地引进了部分兄弟省区编译的藏汉对照的各科教材。1960年西藏成立了专门的教材编译组,分别翻译藏语文和汉语文教材以及其他教材。到1963年,编译出版了民办小学藏语文课本一至八册,汉语文课本一至六册;公办小学的教材包括藏语文课本一至十二册,藏文语法一册,藏文版数学课本一至十二册册,汉语文课本一至八册。藏文自然常识和地理课本各一册。引进的教材有:1950年青海省编译出版的藏、汉对照初小语文课本四册,算术一至六册,高小历史一至四册,高小地理一至四册,自然课一、二册。1965年出版的藏文初小、高小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等7种教材。

  从1951年到1965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西藏的民族教育中已经存在双语教育的事实,但是,广大的民族语文和教育工作者都没有从科学的定义上明确地认识到西藏教育中的双语教学问题,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藏汉双语教育还没有成为大多数语文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各有关部门的自觉行动,还没有把双语教育当成一个科学来教育,而且双语教育中的主要概念、术语均未建立起来。所以,这一时期作为西藏双语教育的初创阶段,是主要以学习、使用藏语文,同时学习和使用汉语文为特色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无论是藏语文方针、政策上,或是藏、汉教材的编译出版、双语师资的培养等方面,都为西藏后来的双语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西藏这种还不完善、尚处于初创阶段的双语教学则由于“文化大革命”而受到了严重破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西藏的学校教育陷入混乱。整个藏语文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不少藏语文机构被解散,1960年成立的民族教材编译室也被撤消。这段时期,虽然西藏的各级学校仍然在进行双语教学,但是在思想上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都只偏重于汉语文教学,忽视了藏语文的教学和研究。与此同时,藏语文的使用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双语教育及存在的问题

  1978年后西藏自治区藏语文的学习和使用重新得到重视,藏语文的工作也得到恢复。随着双语教学相关的各项语言政策的出台,西藏双语教学的工作又逐步走向正轨。这一时期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是:从三年级起,小学汉族班开始学习藏语文,教学要求比藏族低,小学藏族班开始学习汉语文(也有的小学从二年级开始学),教学要求比汉族低,课本是五省藏区合作编写的藏文教材和汉语文教材。到中学和高中,藏族学生除继续学习藏语文外,主要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用汉语授课。到中专和大学,学生不按民族分班,而是按专业,藏语文和汉语文都是西藏所有大学各个专业和绝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的必修课。藏语文教材由各院校自编或用五省藏区合作编写的藏文教材,汉语文各门课程使用全国统一教材,教学语言主要是汉语。

  经过多年努力,西藏自治区的小学已经基本实现了用藏语授课,中专和高校也有了一些用藏语授课的学校和专业。初中也正在进行藏语授课的试点。通过五省藏区协作已编译了一套藏文中小学教材,培养了一大批藏族师资,积累了一定的藏语授课经验和教训。这为西藏教育工作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建立以藏语授课为主的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西藏还逐步形成了另一套以汉语授课的教学体系。这种双语授课体系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混合交叉。详见表1。
 
  参见西藏自治区民族教育科学研究所,《西藏教育》,1987-2,5,“教学体系现状图”及“各级各类学校(1959-1989)”(《西藏社会经济统计年鉴》1990,439)
 
  从小学到高等教育,汉语授课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内部又存在着其他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和中学教学用语的不平衡。西藏初中的新生多数来源于用藏语授课的小学,这部分学生的汉语文水平多数在初小左右的程度,很不适应初中以上的汉语授课,达不到学习中学所开课程所需要的汉语文能力。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汉语文教学较好的拉萨地区藏族小学毕业生,最多汉语识字量只有1700个左右,最少识字量只有450个左右,平均识字量达不到800字。即使上一年初中预备班补习汉语文,最多识字量也不足1800字,平均识字量只有1100字左右。如果从听、说、读、写等方面综合考察,对汉语文的掌握会更差。因此,西藏自治区多数民族学生进入中学是汉语文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各科足以用汉语文学习的程度。当学生进入初中,各科均用汉语文授课时,由于语言障碍,带来了教学上的一系列问题,结果自然是严重影响了藏族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属于汉语授课体系学校中的藏族学生和大中专学校中的汉族学生虽然都开设了藏文课,但是由于受社会不重视藏语文的影响,藏语文课有名无实,致使许多藏族学生成了“四不像”,汉语文过不了关,藏语文也没有学好,外语就更差了。属于藏语授课体系的学校,在80年代中后期,小学已经基本做到了用藏语授课,但是初中和高中这个重要的阶段,初中只有一个藏语授课班,高中没有,几乎是空白(参见表1)。中专和大学阶段也只有1所中专藏语授课学校和2个大学藏语授课专业。因此可以说,从小学到高等教育西藏还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藏语授课体系。
 
  由于西藏的教学体系或者说双语教学体系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平衡,一方面是从托幼到高等教育系统的汉语授课体系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没有建立与此相对应的系统的藏语授课体系,结果是:属于藏语授课体系的一些学校只好依附于汉语授课体系来生存,而汉语授课体系的学校也不得不在藏语授课小学的基础上发展,即藏语授课小学的毕业生只能升入汉语授课的初中学习。如表1所示,1987年,藏语授课小学有2250所,但是藏语授课中学却只有1所,相反汉语授课小学有370所,汉语授课中学有40所,因此,从汉语授课小学的学生升入初中的机会要大,而藏语授课小学的学生升入藏语授课中学的机会几乎是零,最后只能选择汉语授课的中学,而且机会还非常的少。这种状况自然要造成西藏双语教学的失衡。从宏观上说,在课程的设置上,藏语授课体系和汉语授课体系的内部都包含了双语教学的内容,这是西藏双语教学几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但是,在教学用语的布局上,藏语授课体系只是具备了小学的基础,而汉语授课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已成系统,因此,我们认为,西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双语教育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课程的设置已经具备了双语教育的要求;二是教学体系中,教学用语的布局严重失衡,没有形成平衡的藏、汉双语教学体系。
 
  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失衡的藏、汉双语教学体系除了给西藏的民族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外,对藏语文的学习和使用也是极为不利的。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将藏语授课体系和汉语授课体系各个阶段进行比较,藏语体系和汉语体系学校数的比例分别是:小学12:1,初中0:51(1个班:51所),高中0:16,中专1:14,大学专业1:11.5。这种的比例失衡说明:从初中开始,西藏藏语文的学习就开始严重削弱,相反,随着汉语授课体系的发展,汉语文的学习也远远超过了藏语文。
 
  总之,由于在中学阶段对多数不懂汉语文或汉语文程度不高的藏族学生采用了直接用汉语授课的办法,让学生完全接受汉语文的各科教育,结果这一时期的学生既没有掌握藏语文,也没有学好汉语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文化水平,进而也影响了西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拉大了同汉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差距。
 
  为了纠正西藏当时双语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1978年西藏自治区发布了《关于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1988年又颁布了《细则》。这两个西藏地方法令都坚持在西藏“实行以藏文为主、藏汉两种语文并用”的指导思想,从而为 20世纪90年代西藏建立新的双语教学体系拉开了序幕。
 
  二、双语授课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由于西藏双语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失衡现象,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首先在藏语授课体系的建立上下工夫。只有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系统的藏语授课体系,逐步达到与汉语授课体系相平衡的程度,西藏的双语教学才会真正走向健康、稳定、科学的道路。为此,《细则》第四章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在西藏自治区“要逐步建立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教学体系。在建立这个体系过程中,应采取‘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分阶段、分层次、分学科地逐步过渡,慎重稳进。”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建立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教学体系,首先要做两件大事,一是要解决小学的藏语文授课问题;二是要在中学阶段建立藏语文授课体系,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表1看,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西藏的藏语文授课体系才可能真正解决中学阶段这个藏语文授课缺环,也只有建立了小学和中学藏语文授课体系,才能谈得上中专和高等教育阶段藏语授课体系的建立。
 

 
  资料来源:《西藏教育》1993-2,4。“西藏自治区普通高中教学划的调整意见”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从1987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对全区的中小学进行了藏、汉分班,实行小学藏文班以藏语授课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年级开设汉语文。到1992年,全区以藏语文授课的小学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177735,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92.7%,小学藏语文授课教师约有7062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1.7%到1993年,包括昌都地区在内的全区小学民族学生已经基本实现了以藏语授课为主。
 
  1989年秋天,西藏自治区教委开始进行中学藏语文授课试点工作,在自治区拉萨中学、拉萨市一中、日喀则地区中学、山南地区第二中学开办了四个初中藏语授课试点班,共招收应届小学毕业生161名。初中试点班学制3年,由能用藏、汉双语授课的教师任教,使用五省协作通编教材,按照自治区教委制定的教学计划开设藏文、汉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12门课程。试点班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达到藏、汉兼通。因此,在整个试点阶段,不仅加强了汉语文的学习,而且还开设了英语课,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经过6年的努力,初中阶段的藏语授课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并于1992年在全区逐步铺开。可以说,1989年到1992年,是西藏自治区藏语授课的试点阶段,而1993年以后,则真正进入了推广阶段。根据当时中学藏语授课教师十分缺乏的实际情况,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藏语文指导委员会同意,1993年,全区就开办了47所初中藏语授课班,占当时初中新生班总数的 27%。
 
  1992年,高中阶段的藏语授课试点班也开始举办。为了搞好高中藏语文授课试点班工作,西藏自治区教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办好高中藏语文授课试点班有关事宜的通知》,强调了自治区语委和教委对这项工作的管理和领导,提出了“把试点班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两语兼通型人才,真正把试点班办成示范班”的要求。高中阶段的藏语授课试点班仍然是4个班,学生全部来自1989秋举办的4个初中试点班。高中试点班使用会考必修教材,并增设了英语。1993年,西藏自治区高中藏语文授课试点班按期完成了教学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
 
  到1993年为止,西藏自治区在经过7年多的中小学藏语文授课试点工作后,随着小学藏语文授课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随着中学初中阶段藏语授课试点班的开办和推广,随着中学高中阶段藏语文授课试点班教学任务的按期完成,西藏自治区已经初步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的藏语文授课体系,基本上解决了西藏由于中学阶段缺乏藏语文授课机制所造成的西藏双语教学体系严重失衡的现象,以藏语文为主的藏、汉双语授课体系也开始逐步实现。
 
 
  随着中学藏、汉双语授课体系的逐步实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西藏自治区的中等专业学校和高校对藏语文的学习继承和发展工作也更加重视,为西藏的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藏语文授课师资,特别是从1992年开始,西藏的大中专院校实行了应届毕业生不分民族,凡藏语文不及格者不准毕业的制度。由于大中专学生在具备了相应的汉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又重视了藏语文的学习,所以毕业生基本上都达到了藏、汉兼通的程度。应该说在90年代,西藏大中专学校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从90年代的中期开始,西藏自治区从小学到高等学校的藏语文授课体系已经趋于完整。
 
  尽管这时西藏自治区的藏语文授课体系还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是,这种授课体系已经受到广大农牧区学生的欢迎,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6年间参与了藏语授课班试点的广大师生普遍认为,实行藏语文授课后,消除了教学中的语言障碍,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各科教学的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6年试点期间,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看,无论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统一考试,还是自治区全区性的统一考试,成绩都要好于汉语文授课班学生的成绩。
 
  1992年为了检查初中试点班的教学质量,试点班的初中毕业生共150名参加了中考,考试结果有121名学生上线,上线率为80.2%,而当年普通民族班考生的上线率仅为27.3%,试点班上线率远远高于当年全区考生的平均水平。1994年报考区内外中专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有3410人,实际录取了691人,平均录取率为20.3%,而藏语授课班试点班参加考试的有321人,实际录取13人,录取率高达41.4%,比平均录取率高出21个百分点。1995年,藏语文授课高中试点班的全体毕业生共129名参加了全区高考,有103名考生上线,上线率达79.8%,而普通民族班考生的平均上线率仅为39.34%,试点班比普通班高40个百分点。
 
  由于西藏自治区小学藏语文授课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由于中学藏语授课试点班的初见成效和逐步推广,从1995年以后,西藏的藏语文授课体系进入了一个稳定的时期。到1999年,西藏已经建立了符合西藏自治区实际的以藏语文为主的藏、汉双语教学体系。全区除少数城镇小学外,95%以上用藏语文授课。初中阶段藏语文授课教学正在稳步推进,目前西藏全区中学有102个班的教学用语是使用藏语,另有部分中学的部分课程也用藏语授课。在102个藏语授课班中,有初中班9个,高中班9个。具体分布格局是:拉萨市35个初中班,山南地区35个初中班、9个高中班,日喀则地区15个初中班,昌都地区5个初中班,那曲地区3个初中班。全区初中藏语授课班在校生近4000人,占少数民族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3%左右;高中藏语授课班在校生381人,占少数民族高中在校生总数的5.7%。(来源: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作者: 王 红 周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