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 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藏族传统的形式而建造的佛教寺庙建筑。西藏是佛教昌盛之地,大小寺院众多,文物丰富,其中石窟也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石窟的开凿盛行于吐蕃时期,按窟内布局结构、摆设、用途可分为两类:其一为僧侣苦修、居住洞窟,窟壁上凿刻佛龛;其二为供奉神佛洞窟,窟内有泥塑神佛造像,窟顶及窟壁上有彩绘壁画、佛像。西藏石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为研究西藏的摩崖造像、泥塑像、壁画等提供了断代依据,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石窟寺艺术,是全面认识中国石窟寺艺术的重要材料。西藏比较著名的石窟有乃甲切木石窟寺、查拉鲁普石窟、洛村石窟、丁穹拉康石窟、拉日石窟、拉孜石窟。
拉日石窟 位于山南地区曲松县境内。拉日,藏文意为“神山”。开凿于11~13世纪。石窟群依山体从东南至西北走向,共有洞窟约20个,距地面高度30~50米。窟口用石块砌成台阶或砖墙。山崖西北部30米处分布的石窟最为集中,由东向西,有结构、造型不同的洞窟9个。其中,一石窟平面呈马蹄形,洞高1.6米,进深1.5米,宽1.1米,最宽处为1.54米。洞口设有长3米的门龛式横楣,窟顶为券拱式,窟顶及门龛式横楣、窟壁有彩绘壁画的痕迹,均为墨线勾出造型,加以或红或白或黑三色调,起笔自如,运行流畅,色调淡雅,造型简朴。其中窟顶顶部中央绘有一朵八瓣莲花;北壁绘有直径为0.9米的同心圆圈,正中为一正三角形图案;南壁上部绘有一朵宽叶瓣莲花,下为白色圆点宽边色带;西壁右上方绘有三个同心圆圈,层层套叠,如宝塔平面状,左下方为一朵白色莲花,其外被三同心圆环绕;横楣的门龛正中绘有一尊神像,可看出其头部及左臂,下半部分已残毁不清。石窟群东侧500米的地方为一座石砌建筑废墟,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存有石砌墙体数段,是拉加里政权最早在曲松一带所建的王宫或寺庙。
丁穹拉康石窟 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境内班公错北岸一处高约10米的砂砾崖面上。洞口向西,平面呈方形,进深3.5米,高3米,宽3.4米。窟顶为穹庐顶式,中央绘有莲花纹。东、南、北壁皆有壁画,为12~13世纪作品,因牧民在此长期烟熏,仅可分辨出部分图案。壁画均为藏密风格,分上、下两层图案,上层为曼荼罗(坛城),下层绘有佛教八宝吉祥图及诵经礼佛的场景。洞口两侧上半部有一部分壁画为舞蹈场景,三人举臂共舞站成一排,袖口、衣边嵌有深色宽带做成的饰物,发披肩部,踏长筒靴。其下半部壁画为“众合地狱变”,即有罪之人受野兽、刑具惩罚的场面,或刀割火烤,或被凶猛野兽撕咬,或肢体被分割成数块,或被倒悬在林间。
拉孜石窟 吐蕃时期的石窟。位于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拉孜镇西部的木札山腰。拉孜石窟的发现在后藏地区尚属首次,开凿于藏传佛教前弘期,约819年,是西藏现存较少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石窟依山开凿,窟口向东北,距山下地面约50米,窟前原有房屋建筑,现仅存残迹。房后设三级石阶通甬道,甬道后端设有石窟门。石窟内为无中心柱式,平面呈马蹄形,面阔2.65米,进深3.5米,高3.2米。窟内为长方形藻顶,右壁设有两龛,龛顶皆为拱形,龛内造像已不存。窟内高浮雕刻如来五佛像,造像均分布在石窟的后壁上。后壁浮雕两根柱,将壁面分为3个区域。中央为毗卢遮那佛,佛上端雕有两尊背向羯鱼像,两区域各有佛像两尊,右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右下方为东方不动佛,左上方为南方宝生佛,左下方为西方无量光佛。5尊造像风格古朴庄重,主佛高1.53米,其余4尊佛高0.53~1.01米。
拉日石窟 位于山南地区曲松县境内。拉日,藏文意为“神山”。开凿于11~13世纪。石窟群依山体从东南至西北走向,共有洞窟约20个,距地面高度30~50米。窟口用石块砌成台阶或砖墙。山崖西北部30米处分布的石窟最为集中,由东向西,有结构、造型不同的洞窟9个。其中,一石窟平面呈马蹄形,洞高1.6米,进深1.5米,宽1.1米,最宽处为1.54米。洞口设有长3米的门龛式横楣,窟顶为券拱式,窟顶及门龛式横楣、窟壁有彩绘壁画的痕迹,均为墨线勾出造型,加以或红或白或黑三色调,起笔自如,运行流畅,色调淡雅,造型简朴。其中窟顶顶部中央绘有一朵八瓣莲花;北壁绘有直径为0.9米的同心圆圈,正中为一正三角形图案;南壁上部绘有一朵宽叶瓣莲花,下为白色圆点宽边色带;西壁右上方绘有三个同心圆圈,层层套叠,如宝塔平面状,左下方为一朵白色莲花,其外被三同心圆环绕;横楣的门龛正中绘有一尊神像,可看出其头部及左臂,下半部分已残毁不清。石窟群东侧500米的地方为一座石砌建筑废墟,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存有石砌墙体数段,是拉加里政权最早在曲松一带所建的王宫或寺庙。
丁穹拉康石窟 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境内班公错北岸一处高约10米的砂砾崖面上。洞口向西,平面呈方形,进深3.5米,高3米,宽3.4米。窟顶为穹庐顶式,中央绘有莲花纹。东、南、北壁皆有壁画,为12~13世纪作品,因牧民在此长期烟熏,仅可分辨出部分图案。壁画均为藏密风格,分上、下两层图案,上层为曼荼罗(坛城),下层绘有佛教八宝吉祥图及诵经礼佛的场景。洞口两侧上半部有一部分壁画为舞蹈场景,三人举臂共舞站成一排,袖口、衣边嵌有深色宽带做成的饰物,发披肩部,踏长筒靴。其下半部壁画为“众合地狱变”,即有罪之人受野兽、刑具惩罚的场面,或刀割火烤,或被凶猛野兽撕咬,或肢体被分割成数块,或被倒悬在林间。
拉孜石窟 吐蕃时期的石窟。位于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拉孜镇西部的木札山腰。拉孜石窟的发现在后藏地区尚属首次,开凿于藏传佛教前弘期,约819年,是西藏现存较少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石窟依山开凿,窟口向东北,距山下地面约50米,窟前原有房屋建筑,现仅存残迹。房后设三级石阶通甬道,甬道后端设有石窟门。石窟内为无中心柱式,平面呈马蹄形,面阔2.65米,进深3.5米,高3.2米。窟内为长方形藻顶,右壁设有两龛,龛顶皆为拱形,龛内造像已不存。窟内高浮雕刻如来五佛像,造像均分布在石窟的后壁上。后壁浮雕两根柱,将壁面分为3个区域。中央为毗卢遮那佛,佛上端雕有两尊背向羯鱼像,两区域各有佛像两尊,右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右下方为东方不动佛,左上方为南方宝生佛,左下方为西方无量光佛。5尊造像风格古朴庄重,主佛高1.53米,其余4尊佛高0.53~1.0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