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乌齐县 昌都地区辖县。位于昌都地区北部,北与青海省囊谦县相连,西邻丁青县,南与八宿县、洛隆县接壤,东与昌都县毗邻。类乌齐,藏语为“大山”之意。唐代为吐蕃属地。元朝统治西藏后,由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明代永乐年间,归类乌齐寺住持管理。清代曾设恩达县,雍正四年(1726)设类乌齐宗。1960年成立类乌齐县人民政府。南北长110千米,东西宽112千米,总面积6147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地原为类乌齐镇,1972年迁至桑多镇。辖2镇、8乡。总人口3.75万,其中县城常住人口3300人。
自然地理 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北,他念他翁山东南。东部属于典型藏东高山峡谷型地貌,西部属藏北高原地貌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脉有色吉山、马查拉山、马崩山。河流主要有怒江、金河、昂曲河等20多条,总河长851千米。金河由南向北贯穿县境。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区,光照充足,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2.5℃,1月份平均气温为-6℃,7月份平均气温为12℃,气温平均日差15℃,年平均无霜期仅有50天,年平均日照为216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66毫米。主要矿藏有锡、煤、重晶石、大理石、石榴石等,可供规模开采的有煤、锡、铅锌、菱镁石、食盐等。主要野生动物有马鹿、黑熊、猴、豹、狐狸、岩羊、雪鸡等。主要野生药材有虫草、贝母、知母、大黄、三颗针、红景天等。
经济 以牧业为主,农、牧、林相结合。区域经济划分为西北高寒草甸草场,西南高山峡谷林牧区,东部高山峡谷农、牧、林区,北部干热河宽谷半湿润农牧区。全县有5个纯牧业乡镇,5个半农半牧乡镇。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4449万元,其中第——趣世8534万元,第二产业2175万元,第三产业374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94万元,其中农业5905万元,林业14万元,牧业5075万元。共有耕地3156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156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550公顷。粮食总产量9600吨。年末牲畜存栏23.11万头(只),肉类总产量3387.27吨,奶类产量6107.30吨,羊毛产量19.95吨。全县有草场33.71万公顷,林地9.76万公顷。渔业资源储量极大,具有开发价值。木材蓄积量为801万立方米。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等。主要饲养牦牛、黄牛、山羊、绵羊、马等。类乌齐县是昌都地区重点林区县,森林覆盖率16.6%,主要树种以松、柏、桑为主。有电力、机械、建筑、采矿、药材加工等基础工业,工业总产值1257万元。民族手工业产品主要有各种金银首饰、民族宗教用品、地毯等。317国道穿越县境,与康青公路(昌都至青海省玉树州)相连。黑昌公路经此境。全县乡乡通公路,通车里程达595千米。1998年重庆市政府援助资金230万元修建重庆路。邮电、通信、财政金融、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服务设施齐全。有邮电局1个,开办电报、传真、长途电话、汇款等业务。全县有2座电站,总装机容量860千瓦,年发电量115万千瓦时。
文教卫 全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设施齐全。1995年类乌齐县接受国家援建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项目6个,分别为类乌齐镇、桑多镇、恩达村和滨达乡广播电视收转站。同年,国家还援建了长毛岭乡、伊日乡、加桑卡乡、吉多乡太阳能广播收转站。全县有小学90所。有县医院1所,妇幼保健站1所,防疫站1所。
民俗旅游 类乌齐县素有“西藏瑞士”的美称。县境内除拥有优美自然风光之外,更有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使其成为藏东旅游的胜地。全县内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长毛岭养鹿场,还有类乌齐寺、伊日温泉、马查拉溶洞、卡玛多塔林等。县境内的查杰玛大殿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类乌齐宗教文化景观丰富,全县有寺庙36座。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在类乌齐镇都要举行传统的仲确节,届时各地群众朝拜寺庙转神山,进行物资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