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 西藏自治区首府,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的中心。位于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北岸。东邻林芝地区,南接山南地区,西至日喀则地区,北达那曲地区。全市行政区域东西长277千米,南北宽202千米,总面积2.95万平方千米,市区面积523平方千米。人口40.95万(2002)。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占总入口的87%以上。市花为格桑花。
简史 拉萨,藏文意为“神地”。始建于唐初,史称“前藏”。原为苏毗部落辖地,为湿地地带,以放牧为主。633年,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把都城由泽当迁于逻些(今拉萨),并修寺庙,建宫殿,筑道路,奠定了拉萨的雏形。641年尼泊尔赤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后,在此地相继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和布达拉宫。大昭寺建成后,为纪念山羊驮土建寺的殊胜之举,寺庙取名“惹萨垂朗祖拉康”,意为“山羊驮土神变经堂”。大昭寺是该地最早的建筑,因此便以“惹萨”命名这座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城市。“惹萨”意为“羊土城”,汉文史籍把“惹萨”也译为“逻娑”、“逻些”。佛教兴起之后,“惹萨”成为佛居圣地,约定俗成为“拉萨”。13世宝举派创始人公堂喇嘛向·尊珠扎巴在拉萨东部修建蔡央衮寺、公堂寺,并与蔡巴万户长仁钦坚赞组织力量在拉萨疏通水道,加固河堤,对城市的兴盛起到积极作用。明永乐七年(1409),格鲁派大师宗喀巴在拉萨以东40千米处的达孜县境内兴建甘丹寺,其弟子相继在拉萨城西建哲蚌寺,城北建色拉寺。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哲蚌寺一度成为统治权力的中心。清初,五世达赖喇嘛受到顺治皇帝正式册封,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地方政权进一步得到加强,而拉萨作为西藏的首府,从此延续下来。1727~1788年,拉萨修建了大量贵族府邸、活佛家庙、政府衙门,还有商店、作坊、茶楼、酒店、民宅等。拉萨市区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延伸辐射,不断扩大,东至清真寺,南至三怙主庙,西至琉璃桥,北到小昭寺,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旧城区的格局。1796~1821年,拉萨居民有5000余户、3万人口。鸦片战争后,英军对西藏发动侵略战争,拉萨城发展停滞。1906年,张荫棠被清廷委派到拉萨查办藏务,提出十九条改良西藏政治、经济的措施。20世纪初,西藏地方政府在拉萨兴办电厂,设立银行、邮局、电报局,开展以羊毛、牛尾等为主的外贸活动,从而加快了拉萨的市政建设和市民生活改善进程。1951年前,拉萨是一座以寺庙建筑和官邸为主的中世纪寺院城市,没有现代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公路,往来物资依靠人背畜驮。1951年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进入拉萨,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拉萨成为自治区的首府。此后,拉萨得到迅速发展。1982年,拉萨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自然地理 拉萨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下游河谷平原,平均海拔365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大气含氧量平均78%。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拉萨河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市区南侧,平原中部耸立药王山和布达拉山。当雄县西北部的纳木错是西藏第一大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夜雨多,相对湿度低,全年少雾。属温带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年均日照时间3005.7小时,素有“日光城”之称。最高温度28℃,最低温度-14℃,年均气温7℃。年均降水500毫米,多集中在7~9月。属高山半干旱灌丛平原类型,拉萨河南岸有局部沙丘分布。全市湖泊储水200亿立方米,江河年均径流量340亿立方米,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54.78千瓦。地热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地热田年热流量发电潜力15万千瓦,地热地区天然热流量发电潜力26.8万千瓦,年太阳总辐射达202千卡/平方厘米。境内共发现50余种矿产,矿点170多处,主要包括铜、锌、银、煤、铁、金、锡、钼、泥炭、刚玉、石膏、自然硫、石灰石、火山灰、花岗石、重晶石、汉白玉、高岭土、大理石等,其中刚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自然硫储量居全国第三位,高岭土储量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藏羚羊、獐、马鹿、黑颈鹤等。药材主要有虫草、贝母、牛鞭、大黄、麝香、牛黄、鹿茸、羌活、黄花、刺身、麻黄、独活、红景天、雪莲花、臭党参、藏荆芥、曼陀罗、高山党参、川藏沙参等。树种主要有高山松、山松、乔松、西藏云杉、大果园柏、侧柏、藏川杨、清溪杨、缘毛杨、银白杨、北京杨、新疆杨、箭杆杨、山杨、优胜杨、钻天杨、长蕊杨、唐定柳、龙爪柳、垂柳、复叶椿、臭椿、白腊、小香杨、加杨、红柳、左旋柳、白榆、国槐、刺槐、泡桐等。干果油料树种有核桃和文冠果,果树有苹果、桃、李、梨、杏,灌木有紫穗槐、沙生槐、沙棘、水柏枝等。
经济 拉萨市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基本实现粮油肉自给。工业生产逐年提高,有重点地发展了建工建材、高原生物开发、农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矿业等特色工业。重点发展城市产业,特别是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旅游产品,支持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发展新兴服务业,搞活非公有制经济。
农牧业 中部拉萨河谷、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均为西藏的农业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曲水县和堆龙德庆县的4个农业开发区,共有中低产田2948.14公顷,平均单产4498千克。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其次为小麦、豌豆、蚕豆、荞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另有少量大麻。蔬菜作物有马铃薯、大蒜、藏葱、藏萝卜、大白菜、小白菜、萝卜、、甘蓝、芹菜、菠菜、空心菜、花菜、韭菜、莴笋、胡萝卜等,喜温蔬菜有西红柿、辣椒、黄瓜、南瓜、扁豆、茄子等30余种。有牧业土地207.42万公顷,分布于当雄、尼木、堆龙德庆、林周、墨竹工卡县等地,盛产牛羊肉类、酥油和牛绒、羊毛。全市新生各类仔畜40.02万头(只),成活35.86万头(只),成活率89.61%,肉食产量达到1.7万吨。2000年全市有乡镇企业102家,其中乡办企业65家,村办企业9家,合作企业10家,个体企业18家,乡镇企业产值和多种经营收人达4亿元。1951年前,西藏森林覆盖率不足1%。到2004年,拉萨市绿地总面积1426.67公顷(含拉鲁湿地),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42.35公顷(含道路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09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29.14%,绿地率26.03%。市区共有木本植物105种,其中乔木41种,隶属20个科。
工业 西藏和平解放前,拉萨没有工业,仅有几家手工业作坊。1951年后,拉萨新建水电站、火电站、地热电站、水泥厂、化工厂、制药厂、电机厂、皮革厂等中小型工业企业。到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36亿元,发电量840万千瓦时,开采铅锌矿石4.14万吨,水泥产量9.7万吨,纺织地毯8213平方米。①手工业。拉萨是西藏民族手工业的主要集中地。6世纪,以拉萨为中心的藏东南谷地已有少量金、银、铜、铁等矿的开采,并将铁器运用于农业和军事方面。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进一批汉族手工艺工匠和手工技艺,从此吐蕃有了丝织业、竹编业和制陶业。710年金城公主进藏,带进汉族手工艺工匠和大量工艺书籍,拉萨的手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此后,拉萨有了手工业工人,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业。生产卡垫、围裙、氆氇、藏被、松巴鞋等手工产品,其生产形式以个体家庭作坊为主。至2000年,拉萨市已形成以缝纫、鞋帽、手工纺织为主,以泥塑、绘画、金银雕刻以及铜铁器制造为辅的手工业。传统工艺品有藏刀、藏毯、围裙、金银首饰。②现代工业。1954年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车,拉萨现代工业随之发展起来。1957年拉萨汽车修配厂建成,是拉萨第一个工厂。1951~1959年,拉萨的能源、交通、建筑材料等基础工业发展较快。1960年拉萨皮革厂从格尔木迁到拉萨西郊,1987年受到联邦德国1000万马克的无偿援助,建成能生产各种皮件的综合企业。1962年拉萨水泥厂建成投产,1984年进行了大规模改造。1963年拉萨藏医院制药厂建成。1964年拉萨粮油厂建成。至2000年,拉萨市已形成了以国营为主、集体为辅的轻工、电力、矿业、机械加工、建材、建筑安装、食品、皮革、化工等工矿企业。
交通邮电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交通中心。1954年青藏、川藏两条公路干线通车拉萨,此后又修建了中尼公路。1965年建成拉萨大桥,是西藏第一座城市大桥。拉萨有长途旅客班车开往西宁、江孜、亚东、日喀则、山南、八一等地。有通往北京、兰州、西安、成都等地的国内航线6条。1987年开通拉萨至加德满都的国际航线。拉萨市电信局是西藏自治区电信通信的枢纽。20世纪90年代初,拉萨市内电话总容量为5400门,实装4256户。全市拥有长途全自动卫星电路30条,人工电路72条。1997年底,全市市内电话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万门。到1999年底,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6.85万门,长途交换机总容量2万线,长途出省全自动电路3778条,区内全自动电路2892条,拉萨至全国17个省(市)开通了全自动直达电路,拉萨市区电话拥有率已达44.5部/百人,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000门。拉萨市至7县光缆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92%的乡镇通电话。
科教文卫体 西藏的科研机构多设在拉萨。1951年建立拉萨气象观测站。翌年,在拉萨罗布林卡等处的荒滩上开垦试验田100多亩,建立拉萨农场(七一农场)。1953年将拉萨农场扩建为拉萨农业试验场,创建了西藏第一个农业科研机构。同年,在拉萨北郊建立了血清厂,开始对牛瘟血清、牛肺疫和炭疽疫苗进行试验、试制和生产。1955年拉萨建立水文站。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在拉萨古城建起第一座地球物理观象台,1957年全套仪器设备投入使用。1959年在拉萨气象站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拉萨气象科学研究所。1960年拉萨农业试验场被扩建为西藏农业科学研究所,对西藏高原的土壤及种子改良进行研究。1963年拉萨血清厂在扩建为兽医科学制品厂的基础上,建立了西藏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同年,西藏交通科学研究所在拉萨成立,开始对西藏公路交通建设中的冻土、冰川、泥石流、雪崩、流沙等进行全面的防治性研究。2000年全市科技总投入1669万元,实施科技项目30个,涉及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等行业和领域。1959年前,拉萨没有现代教育,传统教育学校也很少,接受教育的大都是贵族和商人子弟。1952年8月,正式成立“拉萨小学”。同年底,又创办了“拉萨第二小学”。1956年9月拉萨中学成立,招收新生200多人,1960年开办了高中班,招收新生34人,成为西藏第一所完全中学。1962年9月,创办了拉萨师范学校。至2000年,拉萨共有西藏大学和西藏藏医学院2所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10所,普通中学19所,公办和民办小学100余所。在校学生7.19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3%。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援建的拉萨市北京小学是拉萨市重点建设项目,2004年竣工,教学楼建筑面积7284平方米。全市已全部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有3个县(区)通过扫盲验收。全市文化事业机构有歌舞团、话剧团、藏剧团、劳动人民文化宫等69个。拉萨市歌舞团有团员70人,平均每年演出100场次。1954年拉萨市有线广播站成立,1961~1965年,初步形成以拉萨市为基础,以县站为中心,面向农牧区,联系千村万户的广播网络。1984年拉萨市广播电视局成立,12月拉萨电视台成立,1985年8月正式开播。1996年,西藏彩电中心落成。1959年4月组建拉萨市电影队,1990年全市有放映队65个、各类放映机130余台、各类发电机138台,有放映人员225人,其中藏族放映员占95%。1978年拉萨群艺馆成立,1985年该馆与自治区群艺馆合作,排练出大型民族舞蹈《嘎尔》。堆龙德庆、墨竹工卡、当雄等县建有文化馆(站)。拉萨有《西藏日报》(藏、汉文版)、《拉萨晚报》(藏、汉文版)、《西藏文化报》(藏、汉文版)等10余种报纸,《西藏文艺》(藏文版)、《西藏文学》(汉文版)、《西藏研究》(藏、汉文版)、《西藏艺术研究》(藏、汉文版)、《西藏民俗》(藏、汉文版)、《西藏群众文艺》(藏文版)、《西藏旅游》(汉文版)、《拉萨河》(藏、汉文版)等多种杂志。1951年西北、西南医疗队随军进藏。翌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昌都民族卫生工作队进藏,培养了第一代藏族医护人员,并建成西藏第一所现代医疗机构——拉萨人民医院。60年代,拉萨开始组建市、县级医疗机构和部分卫生防疫机构。70年代开始建立乡卫生院,设乡村医生、卫生员。1988年全市形成三级卫生防疫网,8个县(区)相继成立卫生防疫站,有防疫工作者179人,其中专业人员146人,少数民族151人,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的卫生防疫队伍。至200O年,全市有各级医疗机构83个,其中医院13个。共有卫技人员2465人,其中医生1316人。
城市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央政府拨出数亿元人民币,用以保护和维修拉萨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2000年拉萨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8.36亿元。拉萨城市建设主要包括:①住宅改造。拉萨老城区是以大昭寺为中心,方圆1平方千米的古建筑群,北起林廓北路、南至金珠东路,东自林廓东路、西达朵森格路。老城区的古建筑及藏族民居都是石木和土木结构,墙体以花岗石、土坯等地方建材为主。老城区在维修改造前,危房占90%,其中特级危房占20%。1979年开始,国家陆续拨款5050万元,对老城区的房屋、道路、上下水、路灯进行改造。至1996年,共改造修缮危房1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13平方米,同时,在拉萨周围建成新型住宅小区15个,总面积120多万平方米,住宅区内人均住宅面积22.5平方米。②园林建设。拉萨市建有罗布林卡、龙王潭公园、文化公园和群众节日活动的甲玛林卡、河心林卡、雄嘎林卡、嘎玛桂桑林卡、冲拉林卡、扎吉林卡等。③市区规划。整个市区分为市中区、北区和西区。市中区是以大昭寺为中心的老城区、布达拉宫四周和1951年以后所建的新区,是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党、政、军机关的办公要地,也是全市商业、文化中心。北区、西区是80年代后按功能分区建起的新城区。
民俗旅游 拉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宗教圣地。市境内文物古迹、寺庙、风景名胜近200处,被列为市区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寺庙、名胜近40处。1996年西藏自治区公布的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有13处。拉萨有众多的古宫殿、古寺庙、古遗址、古街道以及林卡、市场等,包括曲贡遗址、布达拉宫、查拉鲁普石窟、帕崩喀宫、小昭寺、热振寺、扎耶巴洞窟群、聂唐度母殿、聂唐大佛、甘丹寺、楚布寺、止贡噶举派寺庙群、清真寺、哲蚌寺、色拉寺及其周围的修行地、大昭寺、关帝庙、罗布林卡和龙王潭等人文景观,其中大昭寺、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查拉鲁普石窟、朗子厦、达札路恭纪功碑、曲贡遗址等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内吉彩洛定、希德寺、甘丹康萨、琉璃桥、磨盘山关帝庙、八廓街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然景观包括拉萨市西北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和纳木错,南部的拉萨河、雅鲁藏布江和羊卓雍错,还有羊八井地热等。旅游业是拉萨的一个新兴产业,旅游部门组织有拉萨文化旅游、科学考察旅游、登山探险旅游、节日旅游、朝圣旅游、徒步旅游等活动。具有一定规模和能力的旅行社8家,其中包括西藏旅游总公司、拉萨市旅游公司等。建有旅游涉外饭店13家,包括拉萨饭店、西藏宾馆、日光宾馆、雪域旅馆、牦牛旅馆等等。此外,拉萨还有许多定点旅游餐馆,有中餐、藏餐和西餐以及中、西、藏式小吃。
对口援建 197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省、市、区为拉萨市提供了大量的援助。1984年中央确定的43项援藏工程中拉萨有12项,分别是拉萨饭店、拉萨剧院(后改名西藏人民会堂)、西藏宾馆、西藏体育馆、西郊商场、北郊商场、拉萨上下水工程、拉萨电视教学楼、拉萨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拉萨客运站、拉萨饲料加工厂、拉萨花岗石加工厂。总投资17373.36万元,总建筑面积77042平方米。1994年中央确定的62项援藏工程中,拉萨有9项(见表),总投资25503.3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700万元,四川、江苏、河南省援助5334.6万元。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江苏省和北京市分别确定了与拉萨8个市县(区)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北京市对口支援的有:拉萨市城关区(海淀区),堆龙德庆县(昌平区),当雄县(通州区),尼木县(顺义区);江苏省对口支援的有:曲水县(扬州市),达孜县(镇江市),墨竹工卡县(南京市),林周县(苏州市)。自1995~2001年5月,北京市援建项目共56个,援助资金(物资)共1.21亿元,兴建了北京中路、拉萨北京中学等重点工程,共派援藏干部66人;江苏省援建项目共61个,援助资金(物资)共2.203亿元,兴建了拉萨江苏路、拉萨师范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拉萨市急救中心等重点工程,共派援藏干部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