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县 林芝地区辖县。位于林芝地区中南部,西邻米林县,北接林芝县、波密县,东达察隅县,南与印度接壤。墨脱,系藏语“花朵”之意,古称“白玛岗”,是藏传佛教信徒心中向往的莲花圣地。原始社会时期是珞巴人居住的地方。17世纪中叶,居住在门隅的门巴人开始向此地迁徙。清光绪七年(1881),波密王在墨脱地东设立地东宗。清朝时期,噶厦与波密王之间曾爆发藏波战争,波密战败。噶厦将墨脱分封给色拉寺、倾多寺和松宗寺,三寺各自建宗,一直延续到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墨脱县成立,属塔工地区所辖,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划归林芝行署管辖。县境南北长282千米,东西宽232千米,总面积3.4万平方千米(其中中国实际控制区1万平方千米)。县政府驻地墨脱镇东波村。辖1个镇、7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60个村委会、63个自然村。人口约9300,多为门巴族、珞巴族、藏族。
自然地理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属山川、河谷地貌,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环山,形成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势,平均海拔1200米,为西藏高原谷地。雅鲁藏布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从7787米的南迦巴瓦峰脚下急转南下经多卡入境,至海拔150米的巴昔卡出境。主要山峰有南迦巴瓦峰、多雄拉、嘎龙峰、随拉峰、昂宗峰、贡隆日峰、崩崩拉峰等。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锡约姆河、丹巴江、金珠藏布河等,径流量丰足,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天然水能资源丰富。主要瀑布有聂拉藏布、得尔贡、嘎龙、多雄、布裙湖、大拐弯等。主要湖泊有布裙湖、棍堆神湖、昂宗弄巴湖、娘姆湖、当隆湖等。印度洋暖流沿雅鲁藏布江北上,被多雄拉阻挡后折回墨脱,形成其独特的气候特征。气候属高山热带气候区,温暖、多雨、潮湿。年均气温16℃以上,平均降水量2000~3500毫米,年日照2300小时,无霜期330天以上。墨脱县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自然条件独特,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和“世界生物基因库”。境内从最高处到最低点分布着寒带至热带的8个自然带,有高等植物3000多种,多奇木异树,野生植物的种类主要有油料植物、淀粉植物、纤维植物、香料植物、药用植物、果类植物、竹类植物和菌类植物等,其中竹类植物包括西藏香竹、西藏牡竹、西藏新小竹、墨脱方竹、西藏梨藤竹等。药用植物包括黄连、三七、五味子、木通、杜仲、肉桂、天麻、茯苓、灵芝等。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虎、豹、麝、猴、羚、熊、蟒、猕猴、小熊猫、娃娃鱼、苏门羚、长尾叶猴等,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2种。主要鸟类有柳莺、棕头雅雀、白匡雀眉、红头穗眉、红嘴相思鸟、蓝喉太阳鸟等。自然灾害主要有虫害、洪水、滑坡、地震、泥石流等。矿产主要有铁矿、云母、皂石等。
经济 墨脱县经济以农业为主。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14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864万元,第二产业352万元,第三产业2933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2万元,其中农业878万元,林业67万元,牧业167万元。共有耕地1732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56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536公顷,油料作物27公顷。粮食总产量6200吨,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旱稻、油菜、玉米、青稞、鸡爪谷、黄豆、花生马铃薯、甘蔗等。草地有1.58万公顷,饲养牛、马、羊、猪等大牲畜,年末牲畜存栏1.38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62.15吨,奶类总产量165吨。有林地26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7.7%,主要树种有樟、栲、桂、楠、楝、榧、漆、杉、蕨等。经济林木主要有苹果、柑橘、香蕉、芭蕉、柠檬、无花果等。工业以传统手工业中的藤编、竹织及石器加工为主。墨脱县交通不便,1975年从波密县修建的墨脱公路到达80K(以波密为起点往墨脱方向80千米处),1994年一条泥土公路修成,汽车第一次进入墨脱县城。但由于当地地质构造不稳定,部分路段被毁于大面积塌方和泥石流。1995年国家投资2000万元,对该段墨脱公路进行改造。2004年中国移动通信基站在墨脱县建成,从此墨脱正式开通移动通信业务。交通依靠骡马驿道、乡村马道,有20座吊桥、6座溜索桥。
文教卫 境内的珞巴族和门巴族均有各自的语言,但藏语对珞巴族和门巴族的语言影响很大。虽然两族各有自己的语言,包括各自的方言和土语,但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两民族语言均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当地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酒歌、情歌、英雄故事、谚语等。县内建有邮电局、广播站、文化馆、电视台等设施。全县实施“村村通”工程,共有8个乡镇54个行政村可收看电视,城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农牧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3%。全县共有37所学校,其中初级中学1所,县完全小学1所,乡公办小学5所,乡希望小学2所,村教学点28所,有在校生163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75%。境内有县医院,全县有医护人员42人,病床26张。
民俗旅游 墨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4个方面:风光览胜、科学考察、独特文化及探险登山。墨脱县的门巴族、珞巴族风情和独特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齐全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构成多类型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主要有雪山、晚霞、林海、杜鹃、地震遗迹、德阳沟、聂拉藏布、布裙湖、棍堆神湖、雅鲁藏布大拐弯、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床瀑布群以及乡村田田野风光等。县境内建于17世纪的仁青崩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地理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属山川、河谷地貌,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环山,形成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势,平均海拔1200米,为西藏高原谷地。雅鲁藏布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从7787米的南迦巴瓦峰脚下急转南下经多卡入境,至海拔150米的巴昔卡出境。主要山峰有南迦巴瓦峰、多雄拉、嘎龙峰、随拉峰、昂宗峰、贡隆日峰、崩崩拉峰等。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锡约姆河、丹巴江、金珠藏布河等,径流量丰足,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天然水能资源丰富。主要瀑布有聂拉藏布、得尔贡、嘎龙、多雄、布裙湖、大拐弯等。主要湖泊有布裙湖、棍堆神湖、昂宗弄巴湖、娘姆湖、当隆湖等。印度洋暖流沿雅鲁藏布江北上,被多雄拉阻挡后折回墨脱,形成其独特的气候特征。气候属高山热带气候区,温暖、多雨、潮湿。年均气温16℃以上,平均降水量2000~3500毫米,年日照2300小时,无霜期330天以上。墨脱县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自然条件独特,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和“世界生物基因库”。境内从最高处到最低点分布着寒带至热带的8个自然带,有高等植物3000多种,多奇木异树,野生植物的种类主要有油料植物、淀粉植物、纤维植物、香料植物、药用植物、果类植物、竹类植物和菌类植物等,其中竹类植物包括西藏香竹、西藏牡竹、西藏新小竹、墨脱方竹、西藏梨藤竹等。药用植物包括黄连、三七、五味子、木通、杜仲、肉桂、天麻、茯苓、灵芝等。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虎、豹、麝、猴、羚、熊、蟒、猕猴、小熊猫、娃娃鱼、苏门羚、长尾叶猴等,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2种。主要鸟类有柳莺、棕头雅雀、白匡雀眉、红头穗眉、红嘴相思鸟、蓝喉太阳鸟等。自然灾害主要有虫害、洪水、滑坡、地震、泥石流等。矿产主要有铁矿、云母、皂石等。
经济 墨脱县经济以农业为主。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14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864万元,第二产业352万元,第三产业2933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2万元,其中农业878万元,林业67万元,牧业167万元。共有耕地1732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56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536公顷,油料作物27公顷。粮食总产量6200吨,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旱稻、油菜、玉米、青稞、鸡爪谷、黄豆、花生马铃薯、甘蔗等。草地有1.58万公顷,饲养牛、马、羊、猪等大牲畜,年末牲畜存栏1.38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62.15吨,奶类总产量165吨。有林地26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7.7%,主要树种有樟、栲、桂、楠、楝、榧、漆、杉、蕨等。经济林木主要有苹果、柑橘、香蕉、芭蕉、柠檬、无花果等。工业以传统手工业中的藤编、竹织及石器加工为主。墨脱县交通不便,1975年从波密县修建的墨脱公路到达80K(以波密为起点往墨脱方向80千米处),1994年一条泥土公路修成,汽车第一次进入墨脱县城。但由于当地地质构造不稳定,部分路段被毁于大面积塌方和泥石流。1995年国家投资2000万元,对该段墨脱公路进行改造。2004年中国移动通信基站在墨脱县建成,从此墨脱正式开通移动通信业务。交通依靠骡马驿道、乡村马道,有20座吊桥、6座溜索桥。
文教卫 境内的珞巴族和门巴族均有各自的语言,但藏语对珞巴族和门巴族的语言影响很大。虽然两族各有自己的语言,包括各自的方言和土语,但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两民族语言均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当地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酒歌、情歌、英雄故事、谚语等。县内建有邮电局、广播站、文化馆、电视台等设施。全县实施“村村通”工程,共有8个乡镇54个行政村可收看电视,城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农牧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3%。全县共有37所学校,其中初级中学1所,县完全小学1所,乡公办小学5所,乡希望小学2所,村教学点28所,有在校生163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75%。境内有县医院,全县有医护人员42人,病床26张。
民俗旅游 墨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4个方面:风光览胜、科学考察、独特文化及探险登山。墨脱县的门巴族、珞巴族风情和独特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齐全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构成多类型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主要有雪山、晚霞、林海、杜鹃、地震遗迹、德阳沟、聂拉藏布、布裙湖、棍堆神湖、雅鲁藏布大拐弯、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床瀑布群以及乡村田田野风光等。县境内建于17世纪的仁青崩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