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百科 | 藏地万象 | 政府社会 | 社会事业

民族

2013-05-02 10:08:57来源:西藏在线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民族 西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自治区。除藏族外,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僜人、怒族、纳西族、蒙古族、壮族、独龙族、傈僳族、土族、满族、白族、布依族、维吾尔族、苗族和彝族等。其中门巴族、珞巴族是西藏土生土长的独有民族,是中国22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回族主要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迁徙而来,也有少数来自中亚地区。西藏昌都地区南部居住着纳西族、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历史上,当雄、丁青、索县和昌都地区的西邓柯以及阿里的一些地方,还居住过部分蒙古族居民,他们在与藏族人长期生活的过程中,已逐步融合为藏族。比较多的汉人移居西藏地区发生在清代,多居住在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太昭(今工布江达县)、亚东等地,这些地方还修建过关帝庙、二郎庙和城隍庙等,这些汉族居民的后裔后来与当地藏族人融为一体。2003年,西藏总人口270.17万,其中藏族人口250.72万,占总人口的92.8%。除藏族外,人口最多的依次是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夏尔巴人、僜人、纳西族等。1984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建立了8个民族乡。199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月”,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此项活动。到1997年,受到国家、自治区和各地(市)表彰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有1157个,先进个人4223人。

  民族乡 西藏在门巴、珞巴、纳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了8个民族乡。民族乡分属3个地区、5个县所辖。其中门巴民族乡5个,珞巴民族乡2个,纳西民族乡1个。①纳西民族乡。昌都地区芒康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1959年置纳西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成立纳西民族乡。面积36平方千米,人口1700,以纳西族为主。辖4个村委会,有5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纳西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油菜,以及苹果、梨、葡萄、核桃等。有小学校3所和卫生所。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于1998年被推荐为自治区级精神文明示范单位,2002年升为国家级精神文明示范单位,2003年跻身于自治区30个小康示范村行列。②更章门巴民族乡。林芝地区林芝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北部。1959年称通隆村,1967年成立排龙门巴族公社,1987年改名排龙门巴族乡,1998年因山体滑坡,排龙门巴民族乡遭严重损害,林芝地区将整个乡搬迁林芝县更章,并更名为更章门巴民族乡。面积950平方千米,人口600,主要是门巴族聚集地。辖9个村委会,有11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塘堆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等,主要牧养牦牛、绵羊、山羊等。有林地2.5万公顷,产苹果。有小学校和卫生院。③达木珞巴民族乡。林芝地区墨脱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1959年置达木乡,1965年改公社,1987年置达木珞巴民族乡。面积2250平方千米,人口524,珞巴族聚集地。辖5个村委会,有9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达木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等,牧养牦牛、绵羊、山羊等。有林地29万公顷,产苹果、广柑等。有小学和卫生所。④麻麻门巴民族乡。山南地区错那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1960年置麻玛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置麻麻门巴民族乡。面积110平方千米,人口90,多为门巴族。辖2个村委会,有5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麻麻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产青稞、小麦、油菜等,主要牧养牦牛、绵羊、山羊等,产虫草、麝香等。有小学和卫生所。⑤吉日门巴民族乡。山南地区错那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1960年置基巴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置吉日门巴民族乡。面积130平方千米,人口190,多为门巴族。辖2个村委会,有3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吉巴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产青稞、小麦、油菜等,主要牧养牦牛、绵羊、山羊等,产虫草、麝香等。有小学和卫生院。⑥贡日门巴民族乡。山南地区错那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1960年置贡日乡,1973年改为公社,1984年置贡日门巴民族乡。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150,多为门巴族。辖2个村委会,有5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贡日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产青稞、小麦、油菜等,牧养牦牛、绵羊、山羊等,产虫草、麝香等。有小学和卫生所。⑦勒门巴民族乡。山南地区错那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1960年置勒乡,1973年改公社,1984年置勒门巴民族乡。面积280平方千米,人口100,多为门巴族。辖2个村委会,有13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勒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产青稞、小麦、油菜等,主要牧养牦牛、绵羊、山羊等,产虫草、麝香等。⑧南伊珞巴民族乡。林芝地区米林县辖乡,位于县境中部。1959年置南伊乡,1989年定名乃玉乡,后改南伊珞巴民族乡。面积200平方千米,人口310,多为珞巴族。辖3个村委会,有5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南伊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等,主要牧养牦牛、绵羊、山羊等,有林地3.4万公顷,产苹果等。有小学和卫生所。

  扶持民族经济 门巴族、珞巴族大多聚居在西藏边境地带,所处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条件差。和平解放前,这些地区生产主要依靠刀耕火种,生产力水平很低。和平解放后,这些少数民族掌握了一定的精耕细作和科学种田牧养方式,生产力得到很大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特别重视扶持和帮助区内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重点扶持区内一些经济薄弱、生产发展缓慢、群众温饱尚未得到解决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2年为门巴、珞巴及僜人、夏尔巴人聚居区安排资金262万元,其中为帮助解决饮水困难安排资金84万元,为开发草场和农田建设安排资金52万元,为修建桥梁安排资金30万元,为学校和文化设施建设安排资金58万元,为解决群众住房困难安排资金38万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