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百科 | 藏地万象 | 政府社会 | 社会事业

精神文明建设

2013-04-27 16:14:06来源:西藏在线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精神文明建设 西藏于1978年开始在全区开展了“文明礼貌月”、“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民族团结月”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94年7月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开始向全面、系统和制度化方向发展。1996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全区各地(市)也相继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县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1997年自治区文明委号召在全区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解决环境卫生、文明言行、交通秩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1998年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三优一满意”活动,机关作风和行业窗口单位的服务意识有了明显提高。1999年,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树文明新风”活动。1995年以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泛持久开展,传播了先进文化,普及了科学知识。1998年开始,西藏实施了“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在31个乡镇建立了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28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和中学生受到资助。2000年全区共有群众文化事业单位94个,群众艺术馆7个,文化馆52个,文化站35个,艺术事业单位46个,剧团、文工团10个,乌兰牧骑、文宣队16个,艺术表演场所20个。全区建有2759个卫星电视地面站,各地(市)、县建有72座县(市)有线广播台站。自治区还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规划领导小组,每年拨出80万元经费,组织和支持重大题材的文艺作品、社科书籍的制作和出版,并多次在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
 
  爱国主义教育 20世纪50~60年代初期,在全区主要进行了以反帝、爱国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改革后,围绕建设人民民主新西藏的总任务,进行爱国、团结、进步的教育。当时的中共西藏工委和各分工委、县委组织工作组深入农村牧区,分期分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1992年自治区、地(市)、县三级机关抽调8314人次,分三批集中对全区各县、乡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农牧区群众受教育面达到98%以上。此外,自治区在各地市分别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日喀则江孜县修复了集中反映封建农奴制统治的帕拉庄园和江孜人民抗英斗争遗址宗山城堡,山南地区乃东县修建了山南烈士陵园等。

  全地区共建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个。在布达拉宫广场定期举行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各地在一些群众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开展了升挂国旗的活动,每逢国庆、西藏和平解放、自治区成立等重大纪念日,都要升挂国旗。全区各学校也将升挂国旗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1988年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宣传工具和举办历史展览、历史知识讲座等活动,向农牧民进行宣传。1989年西藏发生拉萨骚乱事件后,区党委、政府在全区寺庙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使寺庙僧尼增强祖国观念、法律观念、政策观念和公民观念。
 
  三大创建活动 即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村、文明行业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1996年西藏在全区普遍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三大创建活动。

  ①创建文明城镇。以提高城镇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美化城市环境、提高文明程度为主要内容。以拉萨市和六地区所在地为重点,以治理环境脏乱差为突破口,从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抓起,建设示范街,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商业摊点、违章建筑以及社会秩序等实行综合治理,同时聘请专、兼职城市环境卫生监督员。拉萨市当巴居委会、雪居委会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示范点称号,拉萨市和日喀则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称号。

  ②创建文明乡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提高农牧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加农牧民收入,培养新型农牧民为目的,以创建文明户、文明村为载体。1996年自治区文明委确定了江孜县紫金乡努堆村、林芝县八一镇邦纳村等80个乡村为自治区级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2000年自治区文明委推广林芝县、江孜县等8个先进单位经验,推动西藏创建文明乡村工作的发展。目喀则市、堆龙德庆县东嘎镇、洛扎县等7个单位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③创建文明行业。以窗口行业为重点,以诚信建设为主要内容,推行优质规范化服务,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高行业文明程度。1996年自治区文明办确定在邮电、金融、贸易、公安、工商、税务、卫生、交通、电力、建设环保、旅游等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11个行业系统,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创建文明行业。自治区教材编译局、实验幼儿园、财经学校、西藏科技报社、山南地区财政局、昌都地区广电局等26个单位获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
 
  军警民共建 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是西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对于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稳定社会局势,巩固祖国边疆有着重大意义。在发展经济上,军警部队同地方政府互相支援,部队以人才、物资等积极支援地方,促进地方群众脱贫致富;地方则以人力、土地、资源等优势为部队提供便利。

  在科技教育上,部队发挥人才优势,对地方群众在农牧业生产中传授辅导,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帮助地方建文化夜校、民兵夜校等;地方为部队优先解决子女就学入托等。在文娱体育活动中,部队、地方充分利用各自现有的场所设施,为双方提供条件,增加军地双方广泛联系。

  在军警民共建活动中,全区结成军警民共建对子800个。建立科技扶贫联系点140个,民兵扶贫帮困小组800个,每年部队医务人员义务为驻地群众巡诊治疗10多万人次。

  全区部队医院共设有“爱民病房”、“民族病房”床位500余张,年度为地方群众医疗免费100万元以上。军警部队与城乡中小学广结共建对子,建立了“鱼水小学”、“希望小学”、“共建学校”等。20世纪80年代人民政府与当地驻军在青藏公路沿线结成236个军民共建点。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了西藏6个军民共建单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