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百科 | 藏地万象 | 文物考古 | 宫殿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

2013-04-26 16:16:56来源:西藏在线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象泉河畔2千米处的一座土山上。古格王国都城遗址是雄踞西藏西部古格王国所遗留下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建筑群遗址,10世纪修建。遗址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

   遗址内有寺庙、王宫建筑、暗道、洞窟、佛塔、碉堡、民房等各类建筑。大部分建筑集中在山体东侧,依山叠砌,层层而上,房屋、洞窟星罗棋布。2002年,古格王国都城遗址与札达土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

  建筑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内保存完整、并有完好壁画的殿堂建筑有5座,分别是红殿、白殿、度母殿、大威德殿、坛城殿。其中,红殿、白殿、度母殿和大威德殿比较集中地分布于遗址山下,坛城殿则位于山体的顶部。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建筑在彩绘、泥塑、雕塑艺术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古格王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完整作品,也是古格建筑及艺术的代表。

  白殿 藏文名“拉康嘎波”。因殿墙涂白色而得名。位于遗址山下入口处,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单层密梁式平顶建筑。该殿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长25米,东西宽21米,建筑面积466平方米。前部为经堂,面阔7间,进深7间;后部为佛堂,面阔4间,进深2间。在白殿的经堂中部及佛堂的两排柱上,共设3处天窗。托木轮廓近似梯形,中部正反面均雕坐佛,两侧雕饰忍冬纹,上方施莲瓣条带。屋面为泥土顶,四周女墙,女墙外做边玛草装饰。外墙面饰白,檐口处饰红。殿内尚存塑像底座19个,塑像11尊,均靠墙设置。佛座有矩形、“凸”字形、多棱“凸”字形、圆形等多种。座的立面、侧面或塑或绘,均做出精美的图案。塑像主要有金刚、释迦牟尼佛、佛母、观音等。殿内四壁及天花望板上均有彩绘。四壁彩绘围绕塑像背光,分绘佛、菩萨、金刚、度母、高僧等;望板上主要绘菩萨、龙兽、花草、几何纹等。

  红殿 藏文名“拉康玛波”。因殿墙涂红色而得名。位于白殿南侧,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单层密梁式平顶建筑。该殿坐西朝东,平面为矩形,东西长19.6米,南北宽22.37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殿门位于东墙正中,门扇外立面刻梵文六字真言。门框、上楣及中间立框上分别雕饰佛经故事、忍冬纹及莲瓣纹等。殿内面阔7间,进深6间。托木立面中央正反面分别饰有坐佛、梵文,两侧上部刻仰莲花瓣,下部为忍冬纹,其形式与白殿托木相似。红殿屋顶设天窗。天窗的设立,既是为采光,又是为抬高屋面,以供高大的主尊佛。外墙土坯砌筑,外抹泥饰红。红殿室内为阿嘎土地面。后墙前部存两个前后相连的大须弥座,后部须弥座的两侧为条状供台,供台上有8个莲座。在前部须弥座的北侧存2座塔。殿内东、南、北三壁及望板上均饰彩绘,西壁上有悬塑残存。壁画内容主要有释迦牟尼佛、观音、佛母、明王、金刚手等大像,又有系统的佛传故事,完整的八相佛塔图,还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古格王室礼佛图、庆典图、朝贡图等。望板上绘有珍禽瑞兽、法器和几何图纹等。

  度母殿 藏文名“卓玛拉康”。位于白殿东侧20米,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单层密梁平顶建筑。度母殿曾作为噶厦政府札布让宗办公地。殿门面北偏东。平面呈方形,外墙边长6.9米。殿内设4根方柱,面阔、进深方向各3间,地面用阿嘎土。殿内四壁遍布壁画,上层主要绘形体高大的佛、金刚、高僧等像,下层绘连环长卷式佛传故事和众僧像,其中有宗喀巴、阿底峡、仁钦桑布等。

  大威德殿 藏文名“杰吉拉康”。位于红殿右前方,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平顶密梁式建筑。门口东向,建筑由条形门厅和平面呈“凸”字形的殿堂组成,东西通长14.7米,南北通宽8.75米,建筑面积114平方米。门厅位于大门正前方,进深2.9米。东门厅内不设柱,外墙饰红,檐口有白玛草装饰。殿内四壁、门厅四壁均为壁画。门厅壁画仅见部分建筑的轮廓,殿内四壁主绘大威德等各式金刚、高僧、度母等15尊。四周环以小体量的佛、菩萨、佛母、高僧、金刚等画像。殿内壁画画面已不清晰。殿顶望板上有彩绘,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有莲花五佛、金刚、鱼鹿、花卉、几何图案等。殿内后部有佛台,佛台前有供台,殿西北角、西南角亦有方形供台,台上塑像均已不存。

  坛城殿 藏文名“金科拉康”。位于土山顶部,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平顶建筑。由殿身和前厅组成。前厅接于殿东侧,平面略呈三角形。坛城殿平面为方形,边长6.95米,建筑面积48.3平方米。殿门设于东墙正中,朝向为东偏南。门外两侧有凸出的门垛墙,直通门厅屋顶。门楣及边框均精雕细作,门楣有雕饰三重,最上为浮雕兽衔卷涡忍冬纹,下两层均为浮雕忍冬纹,并于正中设方框,内雕坐佛。门框雕饰两重,与门楣下部两层雕饰在转角处相接,图案与门楣相同,门框根部浮雕侍立菩萨。殿内设土质立体坛城,外圆内方。坛城外圈为土质矮环墙,内部有方形土台,台上有高约1米的方形土墙。方形土墙四面中央有凹形出入口,围墙内复有方台两重,顶层台上砌塑出3圈凸出地面的环形,以放射状的短辐相联,呈八辐法轮状。在围墙和方台之间,与凹形出入口相对,有4个浮雕状的金刚杵。坛城殿屋盖为斗四藻井式。屋顶原为阿嘎土屋面,屋面以上有1米高的周圈女墙,女墙外檐做白玛草檐口装饰。殿内四壁有密宗壁画,梁椽及天花上施有彩绘。天花彩绘为忍冬草、莲花、摩羯鱼等花草鱼鸟及多种几何纹组合的图案。壁画以中层的大像为主,大像上部绘有大德高僧及金刚小像,下部绘有佛、菩萨、佛母、度母、天女、金刚等,底部尚有“众合地狱图”。中层大像15尊,为四臂智慧依怙、遍智如来佛、地藏佛、无量光佛、圣智六臂依怙等大像。壁画总面积41平方米。

   维修保护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是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不仅为研究西藏历史,而且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遗址内保留下来的壁画和雕塑内容也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研究价值。1959年国家派出文物调查队对遗址进行调查。1961年国务院将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西藏工业建筑勘测设计院对这些建筑和遗址进行了测绘调查。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对遗址及现存建筑进行了详细调查。1987年国家文物局拔巨款对其维修。1988年国家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和阿里地区行署在多次组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古格王国都城遗址进行6项重点抢救性维修。1996年制定了阿里地区文物抢救计划,将古格遗址上古建筑的进一步维修保护列为抢救项目。1997年阿里文物抢救办公室又将其列入阿里地区文物抢救总体规划。1997年设计人员对古格遗址进行了再次勘查和测绘,并制定出维修保护方案。自1997年以来,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已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古格遗址等文物的抢救维修。

  2011年,西藏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维修保护工程,以期全面提升遗址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和文物安全水平。总投资5743.91万元,工期5年,工程主要内容包括遗址本体维修,山体加固和整治以及壁画修复和保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