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 西藏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五世达赖以后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亦为原西藏地方政府政教合一的政权中心。位于拉萨市中心的布达拉山之巅。初建于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40余万平方米,由山上主体建筑红宫和白宫、山下的方城、山后的龙王潭组成。主体建筑石木结构,藏族传统碉楼形式,共13层。全部建筑高119米,东西长约370米,南北最宽100米,建筑面积5.77万平方米,房屋近千间。布达拉宫内保存有珍贵的壁画、灵塔、雕塑等,是一座艺术博物馆和文化宝库,对于研究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具有重大的价值。布达拉宫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藏、汉等兄弟民族文化技术交流和伟大创造力的历史见证,是中国藏传佛教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布达拉山,初名“红山”,藏语中的布达拉系梵语“普陀”音译,意指“脱离苦海之舟”,原意是指佛教传说中观世音的住所。在吐蕃王朝时期,布达拉宫只是作为王室的宫殿而存在,并无香火。自五世达赖受清顺治皇帝册封成为西藏政教首领之后,它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达赖喇嘛的驻锡地。从此,布达拉宫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宫堡建筑。
吐蕃时期 631年松赞干布时期始建布达拉宫,时称“红宫”。在王宫南侧修建赤尊公主寝宫,两宫之间以铁桥相连。在拉萨大昭寺回廊和布达拉宫白宫门厅北壁的壁画上,还保留有松赞干布时期的红山宫殿形象。7世纪末期,布达拉宫遭火灾毁坏。8世纪,布达拉宫又遭受雷击。此后,吐蕃先后历经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吐蕃内乱时期。其间,布达拉宫屡遭破坏,规模逐渐缩小,布达拉宫被纳人大昭寺,作为其分支佛堂进行管理。噶当派格西、萨迦派上师、历代噶玛巴、宗喀巴及其弟子都先后到布达拉宫进行宗教活动,布达拉宫一度成为纯粹的佛事活动场所。
清朝时期 1642年,在固始汗武力扶持下取得政权的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决定在其旧址重建布达拉宫。1645年重建工程开始。1647年布达拉宫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653年布达拉宫重建工程全部竣工。这次扩建布达拉宫仅修建了一座七层高的白宫及四个城堡,即东大堡(藏文音译“夏金窖”)、凯旋堡(藏文音译“玉阶窖”)、福足堡(藏文音译“杰布窖”)、地母堡(藏文音译“丹玛窖”),红宫尚未扩建。在红山之南平地上还修建一座夯土方城。此时,甘丹颇章政权机构自哲蚌寺迁至布达拉宫。这座山顶宫殿,以白宫主楼为主体,白宫内有作为政教活动使用的大殿,有地方政府机构办公之所,还有摄政的住所、达赖的寝宫、达赖经师用房、达赖侍从用房等。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在布达拉宫圆寂。1690年,为纪念五世达赖喇嘛,扩建了红宫及五世达赖灵塔殿。1693年竣工,为红宫扩建工程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红宫扩建时,清康熙皇帝专门派遣汉、满和蒙古族工匠进藏,协助进行扩建工程。尼泊尔也派出一些工匠参加修建工作。布达拉宫白宫、红宫的修建,奠定了延续至今的这座布达拉宫的基本轮廓。布达拉宫成为西藏地方的政教中心和历世达赖喇嘛的驻锡地。此后,历世达赖喇嘛的扩建又增加了五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但随后不断进行的扩建和改建,并未从整体上改变布达拉宫的布局。红宫的主体建筑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佛殿、经堂。七世至十二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也安放在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和观音本生殿的上面。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辟地另建。白宫的主体建筑是达赖喇嘛的寝宫和总堪布及噶厦政府政务活动的场所。十三世达赖时期,对宫殿再次扩建,主要建东日光殿和部分附属建筑,耗白银133万两,历时8年竣工。十三世达赖圆寂后,噶厦为其在红宫西侧建“妙善如意”灵塔和灵塔殿,此为布达拉宫最后修建的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布达拉宫自7世纪修建以来,特别是经过17世纪重建以后,虽然不断进行维修,但几百年来未曾做过大型的修缮。由于长期受到风雨侵蚀、虫蛀鼠咬、烟熏火烤、地震灾害,布达拉宫残损严重。1985~1988年,国务院先后多次派出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布达拉宫进行实地勘查和测绘,并制定出维修方案。1989年初,布达拉宫大型维修工程正式开始,1994年8月竣工,历时5年。维修工程110项,工程费用5300万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古建维修中投资最多的一次。
红宫建筑
红宫,藏语称“颇章玛普”,系供奉历世达赖灵塔和佛像的地方。宫内有五座灵塔殿和众多的佛殿,基本上是一座宗教性的建筑物。它是布达拉宫的重要建筑之一,位于布达拉山顶建筑群的中心部位,东靠白宫,西邻扎仓,周围群楼拥簇,蔚为壮观。因外墙涂红色,故称红宫。据《五世达赖灵塔目录》载:兴建红宫,所用材料及人工费用折银共169.48万两;五世达赖灵塔费用折银104.18万两;佛像、法器花费折银37.02万两;宗教活动费用折银6911两。总计折银317.6万两。红宫是一座多层建筑,原设计八层,现状九层,平面大致呈方形。一至四层沿山坡而筑,地垄墙空间作仓库;第五层中心为西大殿,周围环绕四座殿堂,西大殿是红宫的中心;六至八层,中间部分系带回廊的内院天井,四周布置佛殿;第九层为金顶和辅助用房。占地面积约35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114平方米,红宫与前面的晒佛台等建筑构成一组很大的建筑群。红宫的南面,有一小广场,即西欢乐广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0.7米,南北宽7米,面积280余平方米。红宫建筑可分为佛殿、经堂、灵塔殿和其他建筑四个部分。
功能 红宫既是一座纪念性建筑,又是一座政治、宗教活动中心。设计者采用经堂、佛殿等不同的建筑空间组合,满足多方面的社会生活需求,具有多功能、公用性的特点和强烈的政治、宗教属性。驻藏大臣、达赖喇嘛和噶厦政府的许多重大活动,如金瓶掣签、坐床典礼、诵经礼佛、跳神法会等都在此进行。
政治活动 雍正六年(1728),清政府开始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署,红宫遂成为驻藏大臣的重要政治活动场所。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政府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掣签仪式在红宫殊胜三地殿内乾隆画像前举行。噶厦政府的一些决策性会议往往也安排在殊胜三地殿内举行。
庆典活动 庆典活动主要有达赖坐床、册封、亲政大典和新年贺典。坐床是达赖转世灵童确定以后,随即举行的登上达赖宝座的典礼。典礼初在红宫西大殿举行,七世以后的历世达赖坐床改在白宫东大殿内进行。达赖年满18岁后,经清廷批准,开始亲政,执掌管理西藏政治和宗教事务,在红宫西大殿举行隆重的亲政大典。一年一度的新年贺典,礼仪非常隆重,达赖喇嘛、噶厦僧俗官员、三大寺堪布和朗杰扎仓喇嘛,均云集红宫宫顶,面向中央朝廷礼拜。礼仪完毕,达赖喇嘛到殊胜三地殿向皇帝万岁牌和乾隆皇帝画像磕头,表示臣属关系。之后,再到红宫各殿堂拜佛。此外,凡遇到喜庆之事,也要在红宫举行典礼庆贺。
宗教活动 达赖喇嘛的许多宗教活动,均在红宫内进行,主要有:①诵经礼佛。每年藏历三月初春之际,为预祝农业丰收,祛灾消祸,达赖喇嘛率领僧官、朗杰扎仓喇嘛在红宫内的乐集旋宫颂经三天,祈求丰年。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圆寂日,即燃灯节,达赖带领新任僧俗官员到红宫各殿堂内拜佛,并在坛城殿念经,殊胜三地殿窗前观灯。②授戒修法。五世达赖喇嘛长期在红宫超凡佛殿修法,西大殿南壁壁画描述了五世达赖在超凡佛殿修法的情景,另一幅壁画内容是五世达赖给僧人传授比丘戒的场面。③跳神法会。在一些重大宗教节日中,红宫西大殿内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集会和跳神活动。红宫第六层壁画廊和十三世达赖灵塔殿享堂中的许多壁画,就是这种宗教活动的形象描述。法会以晒佛会最为盛大壮观,此时,达赖坐在殊胜三地殿窗前观看节日盛况。④群众朝拜。红宫不定期向宗教信徒们开放,并于藏历八月一日、三十日,十月二十六日分别向哲蚌寺、色拉寺、朗杰扎仓、上下密院的喇嘛开放,让人们参拜灵塔和佛像。
祭祀活动 红宫所担负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祭祀。每逢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日或历世达赖忌辰,在红宫内都要举行祭祀供养。除了五世和十三世达赖的祭祀活动分别在红宫西大殿和他们的灵塔殿内举行外,其他均在超凡佛殿前的供养厅内举行。
起居活动 红宫的顶层建筑中有一部分是寝宫,即达赖居住之地,六世达赖曾在此居住,但以后逐渐改为灵塔殿或佛殿。
经堂 红宫内两座经堂分别是:西有寂圆满大殿和乐集旋宫。
西有寂圆满大殿 藏语称“措钦努司西平措”,即西面的大集会殿,俗称西大殿,系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位于红宫第五层中心,四周环以佛殿。其平面呈长方形,面宽31.3米,九间;进深23米,七间。共计58间,建筑面积725.7平方米,是红宫中最大的经堂,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许多重大集会均在此举行。殿堂内有立柱44根,用绸缎或氆氇柱套包裹。南侧有面积118.4平方米的内天井。经堂内部西端正中设达赖宝座,称无畏狮子大宝座。座长1.8米,宽1.49米,高1.57米。宝座坐西朝东,前面梁枋上高悬乾隆二十五年御赐“涌莲初地”匾额,座后悬挂佛像。宝座西南有银质尊胜塔一座。殿内保存有清康熙所赐大型锦绣幔帐一对,幔帐精美别致,绣有吐蕃时期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及达赖高僧等像,被称之为布达拉宫稀世珍品。西大殿殿堂四壁绘满壁画。
乐集旋宫 藏语称“德典奇”。位于红宫第八层西南角,殊胜三地殿之西。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在此居住。康熙四十五年(1706)仓央嘉措被黜遭害后,因未建灵塔供养其法体,乐集旋宫遂成为其纪念享堂。殿堂平面为正方形。面宽15.8米,七间;进深15.4米,6间。殿内有立柱6根,共计32间,面积243.3平方米。南侧为内院天井,面积57平方米。殿堂四周沿墙布置佛龛,内置大小不同的无量寿佛像1000尊。殿堂内侧有独髻神母、宗喀巴像各1尊,还有干手观音、释迦牟尼等像。殿堂北侧中间放置达赖宝座。宝座长1.36米,宽1.40米,高0.92米。殿内挂满各式伞盖、幢、幡。
佛殿 红宫内佛殿有观音本生殿、持明佛殿、菩提道次殿、药王殿、时轮殿、释迦牟尼佛殿、无量寿佛殿、法王洞、响铜佛殿、汉地佛殿、弥勒佛殿、立体坛城殿、威镇三界殿、殊胜三地殿、超凡佛殿和上师殿。
观音本生殿 藏语称“充热拉康”,因殿堂内供养历世达赖的塑像,又名达赖世系殿。位于红宫第五层西大殿北面,坐北朝南。长方形,面宽31.10米,11间;进深6.95米,3间。殿堂内有立柱20根,共计33间,面积216平方米。殿堂高6.5米。殿堂中间布置长排佛座,正中并列供奉有释迦牟尼和五世达赖塑像。释迦牟尼佛像系仿大昭寺释迦牟尼12岁身量制作。佛座东西两侧各供奉8尊塑像。殿堂西端为十一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堂东、北墙壁耸立经书架,存放《丹珠尔》经一套。
持明佛殿 藏语称“仁增拉康”,位于红宫第五层西大殿南面。殿堂坐南朝北,长方形。面宽31米,11间,两端开间3.7米,其余均为2.6米。进深8.85米,3间。内有立柱20根,共计33间,面积274平方米。殿高6.50米,占有二层空间。殿堂中间有佛座,东西长28.8米,高1.44米,宽1.27米。正中供养莲花生像,东侧排列8尊莲花生传承祖师像,西侧排列8尊莲花生化身像。佛殿内东、南、西三面墙壁耸立经书架,内藏《甘珠尔》经。
菩提道次殿 藏语称“朗仁拉康”,因殿内有格鲁派和噶举派菩提道次名人像而得名。位于红宫第五层西大殿东面,坐东朝西。面阔14.6米,五间;进深7.4米,3间。内有立柱8根,共计15间,面积约108平方米。殿堂内东墙有宗喀巴坐像1尊。佛像两侧四壁环绕柜式佛龛。右侧有从释迦牟尼、弥勒佛到五世达赖坐像32尊,左侧有从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到五世达赖坐像34尊。殿堂内还有菩提塔4座。
药王殿 藏语称“缅喇拉康”,位于红宫第六层东南隅。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13.9米,5间;进深9.1米,3间。共计15间,面积126.5平方米。殿内供奉西藏和中原地区、尼泊尔、印度等地著名的药师像。室内沿北墙布置阶梯式长条佛案。案上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两侧有镀金药王佛像8尊以及各地著名药师泥塑像310尊。以后,又增加了绿度母等神像。殿堂中间有一座铜质镏金药王坛城。殿堂四壁满绘壁画,内容为药王佛和药师像。
时轮殿 藏语称“堆廓拉康”,位于红宫第七层东侧,菩提道次殿的上面。坐东朝西。平面长方形,面阔14.6米,5间;进深7.6米,3间。内有8根立柱,共计15间,面积103.3平方米。殿中有镀金铜质坛城一座,坛城由大小不一、形制相同的三组建筑重叠组合而成。殿内有泥塑时轮喇嘛本生像、印度进藏传授历算的历算家和西藏著名历算家造像。殿堂墙面上绘满壁画。时轮佛殿的设置,既能表现出藏族社会对天文、历算的重视,又展示出藏族历算的成就。达赖经常在此讲授时轮经。同时,这里还负责报时。
释迦牟尼佛殿 藏语称“土旺拉康”,又称“诺杰边觉”。位于红宫第七层东南。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向6米,2间;南北向8.75米,3间。内有立柱2根,共计6间,面积54.3平方米。殿堂沿西墙为一排佛龛,佛龛正中为释迦牟尼像,两侧排列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金刚持等立像。殿堂南面设达赖宝座。东墙壁为经书架,藏手抄《甘珠尔》经。
无量寿佛殿 藏语称“蔡巴拉康”,位于红宫第七层南侧,坐北朝南。平面略呈方形,面阔7.7米,3间;进深8.70米,3间。共计9间,面积67.4平方米。内有4根立柱,殿堂高3.57米。殿堂正中设佛座,东、西、北三面用板壁隔断围绕形成转经道。佛座上供养无量寿佛以及度母像。殿内南墙安放达赖宝座。殿堂墙面壁画十分精致。
法王洞 藏语称“却杰竹普”,意思是法王修法洞。传说松赞干布曾在此修法,又称松赞干布修法洞。7世纪建,是布达拉宫的早期建筑。位于红宫第七层北侧。平面长方形,从北朝南。面宽5.8米,进深4.6米,面积约26.7平方米。殿堂内3根立柱成三角形布置,开间很不规则。沿北墙布置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彩塑和五世达赖铜像。此外,还有吐蕃王朝重要大臣禄东赞与吞弥·桑布扎的塑像。殿堂外有转经道。
超凡佛殿 藏语称“帕巴拉康”,俗称观音殿。位于红宫北侧第八层、法王洞上面。系布达拉宫早期建筑之一。坐北朝南,平面长方形。面宽9.9米,3间;进深4.9米,2间。共计6间,面积48.5平方米。殿堂内有2根立柱,殿高4.16米。沿墙四周布置佛龛,正中供养松赞干布本尊——自在观世音,被推崇为布达拉宫传世之宝。两侧佛龛供奉宗喀巴,五世、七世、八世、九世达赖,八大菩萨等65尊像。此外,殿堂内还保存有《七世达赖喇嘛传》和乾隆赐给七世达赖金字十面颂等文物。佛堂外面悬挂有清同治皇帝题书“福田妙果”匾额。
殊胜三地殿 藏语称“萨松朗杰”,是红宫中一座重要殿堂,许多重大活动均在此举行。位于红宫第八层南侧中间。坐北朝南。东西长13.65米,5间;进深9米,3间。共计15间,面积121.5平方米。殿内有8根立柱,殿高3.77米。南墙开启有落地大窗。北墙中间有一座佛龛,佛龛立柱上四龙盘旋,里面供奉一块书写汉、藏、满、蒙古四种文字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长生禄牌。牌位上方还悬挂身穿比丘衣的乾隆画像。画像周围绘有金刚持、宗喀巴、克主杰、阿底峡、仲敦巴、七世达赖和四世、六世班禅等像。佛龛两侧为经书架,存放有花费30年完成的满文《甘珠尔》经一部。东壁为佛龛,主要供奉无量寿、白度母、文殊、金刚持、尊胜母、妙音等像。西墙南侧有十一面千手观音像1尊,千手观音像北为达赖宝座,长1.45米,宽1.31米,高1.45米。第八、九世班禅和第十、十一、十二世达赖就是在该殿内经金瓶掣签认定的。
坛城殿 藏语称“伦朗康”,位于红宫第八层东南角。平面呈长方形,面宽14.2米,5间;进深8.95米,3间。共计15间,面积130.2平方米。殿堂中间有七世达赖时期建造的立体坛城三座,东面为德却坛城,中间为桑旺堆巴坛城,西面为吉姐坛城,德却、桑旺堆巴、吉姐均为密宗三大本尊。坛城门首有大清年间制字样。七世达赖喇嘛常在此念经修法。殿堂北墙排列梯式条形佛龛,殿南有达赖宝座,四周墙面均绘有壁画。
上师殿 藏语称“喇嘛拉康”,因殿内有许多著名喇嘛像而得名。位于红宫第八层回廊西,五世达赖与七世达赖两灵塔殿之间。殿门东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8.6米,5间;进深11.9米,5间。共计25间,面积101.9平方米。殿堂中间有宗喀巴,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达赖坐像。殿堂顶部建有六角金顶一座。
慈尊佛殿 因藏语称“慈尊弥勒佛”为强巴佛,故又称强巴殿。位于红宫第八层东面、时轮殿上层。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面宽13.55米,5间;进深8.1米,3间。共计15间,面积107.8平方米。殿堂中供养大型垂足坐姿弥勒像,佛像上方开天窗采光。
威镇三界殿 藏语称“康松司诺”。位于红宫第七层南侧中间、无量寿佛殿之西。平面呈长方形。面宽17.1米,7间;进深8.3米,3间。共计21间,面积142平方米。
响铜佛殿 藏语称“离玛拉康”。位于红宫第六层北侧中间。面宽16.6米,7间;进深7.3米,3间。共计21间,面积121.2平方米。内藏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所铸响铜佛像800尊。
灵塔殿 安放达赖灵塔的地方。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达赖灵塔均建在红宫内,其中建有塔殿的,有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达赖灵塔殿五座。
世界第一庄严殿 系五世达赖灵塔殿。藏语称“藏林坚吉”。位于红宫第五层西大殿西侧。坐西朝东。底层平面呈长方形,长38.5米,9间;进深11.75米,3间。共计27间,面积452.4平方米。五世达赖灵塔居中,8座佛塔分列左右。殿堂空间中间高,两翼低,左右对称。两翼占三层空间,即红宫内第五、六、七层。中间部分面阔1间,进深11.75米,三间。殿堂高16.3米,占五层空间,即红宫内第五、六、七、八、九层。灵塔殿东面回廊墙壁上分层绘有多幅壁画。
吉祥辉煌殿 系七世达赖灵塔殿。藏语称“扎西沃巴康”。位于红宫第八层西北角,南邻上师殿,东接超凡佛殿。坐西朝东。面阔14.3米,4间。二层建筑。因受地形限制,平面不规则。底层面积166.8平方米,二层为柱廊,分列灵塔左右,面积70平方米。灵塔部分的空间上下贯通连成一体,建筑总高10.7米。灵塔位于南部。殿内南壁布置弥勒坐像、佛龛和经书架。西北壁也有经书架。塔的四周有七世达赖坐像4尊。
妙善威严殿 系八世达赖灵塔殿。藏语称“格列司巴尔康”。位于红宫第八层北侧,超凡佛殿之东。坐北朝南。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7.8米,3间;进深7米,4间。底层共计12间,54.6平方米。殿堂两侧设二层柱廊,共8间,面积23.2平方米。大殿共计20间,面积84.4平方米,建筑高度9.36米。灵塔位于大殿北墙。殿内沿东西墙面布置有经书架。殿堂底层西南角有八世达赖坐像1尊。殿堂屋面覆盖歇山金顶1座。
三界显喜殿 系九世达赖灵塔殿。藏语称“萨松沃嘎康”。位于红宫第八层东北角。坐北朝南。底层殿堂平面呈长方形,面阔11.5米,4间;进深7米,3间。共计12间,面积80.5平方米。主要开间布置九世达赖灵塔,两侧沿墙为经书架,西南角有九世达赖坐像1尊。灵塔两侧设二层楼面。西侧系江森护法神殿,面积18平方米,殿内供奉江森护法神等神像;东侧系十六罗汉殿,面积32.9平方米,殿内供奉十六罗汉像。整个灵塔殿共计21间,面积131.6平方米。平屋面上覆以金顶。
妙善如意殿 系十三世达赖灵塔殿。藏语称“格列顿觉康”。位于红宫之西。该殿坐北朝南。东西长15.4米,南北宽15米,总计33间,面积434.9平方米,建筑高度14.85米。屋面覆以金顶,三层建筑。底层分前厅、塔座。前厅5开间,进深3.5米。塔座部分面宽3间,进深3间。底层共14间,面积231平方米。沿北墙置灵塔,塔顶直至三层空间。塔殿前厅西墙有十三世达赖坐像1尊,殿堂内东西沿墙布置通壁佛龛经书架。二层面阔5间,面积53.9平方米,殿内沿西墙有两座佛龛,里面供奉释迦牟尼、宗喀巴、白度母等像。三层为十三世达赖的享堂,14间,面积150平方米。此殿存有大量连环式壁画,记录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生平和旅游中外的活动。
其他建筑 红宫殿堂建筑内容丰富,除经堂、佛殿外,还包括供养殿、普贤跟随殿、西欢乐广场、晒佛台、护法神殿、修法殿。
供养殿 藏语称“贡桑曲真康”,位于红宫第七层天井中间。面阔19.5米,7间;进深7.25米,4间。共计28间,面积141.4平方米。四周沿回廊布置殿堂,东面是时轮殿,南面是释迦牟尼殿和无量寿殿、威镇三界殿,北面是法王洞、响铜佛殿。屋面系铜皮庑殿顶,屋盖表面涂银色。四周有金色的“笃”。
普贤跟随殿 藏语称“贡桑吉卓康”,简称上供养厅。位于红宫第八层北侧。东、西、北三面环以上师殿,超凡佛殿,七世、八世、九世达赖灵塔殿,其南面是回廊。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布达拉宫中设有供养殿和上供养厅,将香火集中是布达拉宫的特点,香火集中使殿堂宗教气氛更加浓厚。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利于防火,又可防止烟尘污染殿堂彩绘。
晒佛台 位于红宫与西庭院南面,系一巨大的白色墙面。该建筑依山而筑,长约75.7米,高32.5米,墙面面积2556平方米。晒佛台脚下有一幢涂黄色的建筑,称“果木康”,是存放大佛轴画的地方。大轴画有两幅,均为贴花像,一幅是无量光佛,另一幅为大日如来佛。
护法神殿 位于十三世达赖灵塔殿之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4.4米,南北宽10.8米,共三层,建筑面积1392平方米。底层由朗杰扎仓前任堪布居住,二层系宁玛派修法室,三层即为护法神殿。殿堂略呈方形,东西向6间,南北向3间,共计18间,面积120平方米。殿内供“乃穷”“多吉曲扎”等护法神像。此神殿每年仅在藏历八月下旬开放一次。
修法殿 藏语称“仓康”。位于十三世达赖灵塔殿西,外墙土黄色,平面呈长方形,长10.4米,宽6.3米,二层,面积131平方米。二层西端即为修法殿,殿内供奉弥勒佛等像。
白宫建筑
白宫位于布达拉宫山顶中心部位,红宫的东面,是一座主楼前有庭院及围廊的建筑群。因外墙涂白色,故称白宫。白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处理政教事务的地方。主楼坐西朝东,高七层,中心为天井。白宫主楼前有一大庭院,名东庭院,平面方形,面积1400余平方米,是每年举行跳神仪式和藏戏首演式等各种歌舞表演的场所。东庭院东侧楼是僧官学校,系七世达赖于1754年为培养僧官人才而创办的学校。白宫建筑内容众多,由于设计布局合理、紧凑,整座建筑主次分明,互相联系方便。在布达拉宫建筑群里,白宫是一组重要的宫室建筑,它是根据当时政教需要而建造的,其建筑形制、布局方式以传统的习惯做法为依据,如吸取历史上王朝的宫室建筑、明以后各地方政权所在地的宗山建筑和一些贵族庄园的特点。其主要建筑有:东有寂圆满大殿(东大殿)、东日光殿、西日光殿,其中东有寂圆满大殿是历世达赖举行坐床、亲政等大典的殿宇。白宫内的建筑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为政教服务的殿堂,如东大殿、朝拜殿、西藏地方政府设在布达拉宫内的办事处等;一类是直接供达赖喇嘛起居生活的房间,如寝宫等;一类是为达赖服务用的建筑,如经师、摄政、管家、侍从及管理人员用房等。
为政教服务的殿堂 主要包括东有寂圆满大殿、朝拜殿、噶厦办公室等。
东有寂圆满大殿 又称东大殿,藏语称“措钦厦司西平措”。由于后来修建的红宫内也有一个大殿,故把白宫内的大殿称为“东大殿”,红宫内的大殿称为“西大殿”。东大殿坐北朝南,内有44根立柱。面阔南面7间,北面9间,总长25.8米;进深8间,总长27.85米。中部有天井。东大殿是白宫的主要大殿,为达赖举行坐床典礼及其他政教礼仪或喜庆大典的地方。殿内北侧有达赖宝座,宝座上方有同治皇帝所赐的“振锡绥疆”金字匾文。四壁绘有宗教故事及人物壁画。
朝拜殿 位于白宫顶层的达赖寝宫——东、西日光殿内。朝拜殿是达赖喇嘛平时处理政教事务的场所。东、西日光殿内门廊均有朝拜殿。西日光殿内的朝拜殿面阔6间,总长14.7米;进深6间,总长15.1米,建筑面积222平方米。朝拜殿内地面铺设地毯,四壁除北壁外无壁画,但满挂以白度母为题材的唐卡,梁下悬挂彩缎制的经幡,达赖宝座位于殿内北面,殿西有一天井。整个殿堂尺度不大,而陈设华美,色彩丰富,殿西为经堂和护法神殿,东面为库房和通往卧室的走廊。东目光殿内的朝拜殿面阔5间,长14.75米;进深5间,总长11.7米,建筑面积172.6平方米。朝拜殿四壁绘有壁画,地面铺设地毯。内部装饰考究,陈设华美,色彩丰富,达赖宝座设在殿内北面,比西日光殿内的朝拜殿光线柔和。朝拜殿南部为经堂和护法神殿。
噶厦办公室 西藏地方政府的办公机构。该机构有两个,一个设在拉萨大昭寺内,另一个在布达拉宫。位于白宫第五层西南角,为一间2根立柱的办公室。西藏成立噶厦政府是在兴建白宫以后,白宫内的噶厦办公室主要是为加强达赖喇嘛与设在大昭寺内的噶厦之间的直接联系。四壁绘满壁画。
为达赖生活服务的用房 白宫内除建有为政教服务的殿堂外,还有专为达赖进行习经、修法等宗教活动的用房及达赖起居室等。
西日光殿 藏语称“索朗来奇”。其位置在白宫的顶层西部。这是与白宫同时修建的一组供达赖本人平日处理政教事务及起居住宿的寝宫。西日光殿坐北朝南,南面人口,其前有深1间、宽6间的门廊。主要建筑内容有为达赖从事政教活动的朝拜殿,以及他的经堂、修法殿、护法神殿、卧室及厨房等。
东日光殿 藏语称“甘丹朗赛”。由于位于白宫顶层东部,故称东日光殿。这是十三世达赖时修建的一组寝宫。东日光殿坐北朝南、西面入口,其前有进深2间,面阔6间的门廊。建筑总体布局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达赖从事政教活动的朝拜殿,南部自东向西为经堂、护法神殿、卧室等。
服务人员用房 白宫内设置了为达赖服务的正、副经师和摄政的用房。此外,还有为达赖起居生活等服务的侍从人员用房。①摄政用房。位于白宫第五层东南角,达赖寝宫下层,其建筑内容有摄政的居住及办事用房。②经师用房。位于白宫第五层达赖寝宫的西部,即第五层北部,其东部有楼梯直接通向西目光殿的达赖习经修法室。经师用房均为一些面积不大的房间,内部陈设简朴。③侍从人员用房。位于白宫第四层北部,经师用房下层,东北面有楼梯可直通五层。④基巧堪布用房。基巧堪布,是达赖随身高级僧官职位名称,是替达赖管理宗教事务及生活的总管。其用房位于白宫主楼内的第四层东部,有两个主要的大厅室。⑤仓库及其管理人员用房。白宫主楼的一层至第五层都有库房及管理人员用房。这些库房内储存有为达赖食用的糌粑、糖、茶叶、干果以及为达赖穿着、陈设用的氆氇、呢料、绸缎等。还有部分存放粉刷工具的地方。
附属建筑
布达拉宫附属建筑包括布达拉山下的方城和山后的龙王潭。
方城 位于布达拉宫南侧山脚下,是一座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约200余米的建筑群,藏语称“雪”。面朝南,北面依山,东、南、西三面筑有城墙。城墙高8米,厚4米。东、西两侧城墙北部与布达拉山建筑相接。方城内除了开始建有的印经院、藏军司令部、监狱、布达拉直属宗及下区(雪)办事处、造币厂、马厩、骡院、象房等直接为达赖服务的机构和用房外,以后还移入供俗官用的贵族住宅等。
印经院 主要有东印经院和西印经院。东印经院,藏语称“噶甘平措林”。位于方城东北角。规模小,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始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与布达拉宫白宫基本属于同期建筑。东印经院由印经堂、藏经库、孜仲住室等建筑组成。主体建筑是藏式两层楼房,底部为印经堂,印经堂面积225平方米,用于刻版、印刷等。二层中间是天井,四周9间房屋,供印经院主持“孜仲”和工作人员居住。印经堂东侧是两间藏经库,原藏大量木刻经版。“文革”时期,部分经版被转至其他地方收藏。西印经院始建于1926年,建筑规模比东印经院大得多,主体建筑共六层。底层为库房,二层为藏经殿,廊壁彩绘四大天王,殿内面积560平方米,四壁置放经架,高10余层,经版严格按藏文字母顺序编号排列上架。藏经版有大、中、小《般若经》、《布敦佛教史》、《西热甲措活佛传》、《土更活佛传》、《雪·顿云克珠传》、《将甲赤松传》等。三层为印经殿,藏有经版,殿内面积比二层大,因供有强巴佛塑像,故称“强巴拉康”。殿东西两侧置经版架,收藏《甘珠尔》经全套刻版共48489块。殿后部中间原供强巴佛、阿底峡、宗喀巴3尊铜像,两侧须弥座供无量寿佛、赤松德赞、莲花生、白度母等塑像,“文革”期间,塑像全部被损坏。印经殿顶的后部是高三层的护法神殿,1949年修建,原供13尊大威德和时轮金刚塑像,“文革”时被毁,惟壁画尚保存完好。西印经院曾为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珍藏大量原西藏地方各级政府的公文、档案。原藏的10万块木刻经版仍保存完好,全套《甘珠尔》近5万块经版是珍贵的文物。
原藏军司令部 藏军的最高指挥机构。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西藏正式建立地方军队。20世纪40年代末,藏军有10余个代本,其中“古松代本”担任达赖的警卫。藏军司令部,藏语称“玛基康”,位于方城东侧,是一座高五层的石砌楼房。坐北朝南,依山建造于阶梯状台地上。东西两侧开门,主要入口为西门,西门立有无字碑。底层北侧建造有军械库。
监狱 专门管理、关押布达拉山辖区及其所属18处地方的犯人。位于方城西北隅,为一座二层院落。建于八世达赖以后。院落在布达拉山坡,随地势建造。底层是地下室,用天井采光。北面正中进门即是第二层平台。全院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是监狱,对外不开放,仅在二层平台上与西半部之墙壁上辟小门。北侧是廊子,为狱吏看守犯人使用。底层是牢房,分大小五间。院落西半部是狱吏及士兵用房,底层是住房和马厩,中央有较大的天井用作通风和采光。西侧有旁门通院外。
布达拉宫山下办事机关 布达拉宫山下办事机构,藏语称“雪巴勒空”,其管辖范围为布达拉宫山下地区及拉萨附近的18个宗和政府豁卡。其职责是征收辖区钱粮、管理支差、办理民事诉讼、审理辖区内刑事案件等。乾隆十六年(1751),清政府在西藏设置噶厦政府,在噶厦下,还有许多“勒空”(局或办事机构),其中包括“雪勒空”,雪勒空系总管布达拉宫内达赖、摄政、高级僧官的糌粑、酥油、肉食供应及拉萨郊区政法的机关,康熙十四年(1675)建。雪,意为“下面、下方于”;勒空,意为“办事机构”。因该机构位于布达拉山脚下,故名。办事处为一座二层石砌楼房。平面为矩形,底层有中央大厅。门前有一小广场,在这里除了进行一些宗教活动外,还审判关押犯人。二层中央为天井,周围作回廊及分成小间的办公室。
住宅 方城内有一些贵族住宅和官邸。约建于八世达赖后。方城内的住宅多为二、三层高的石砌楼房。一般底层作仆役住房、酿酒间、储藏室、粮仓、庭院(或天井),四周回廊作马厩。二层或三层为主人居室、经堂及管家居室。房屋为石木混合结构,居室多为一柱一间。部分有内天井的住宅,在天井四周作回廊。楼顶为晒牧草的地方。方城内住宅集中的有慕加、扎康贵族院、吉郭萨巴、强仲、僧官东坡住宅、上下林加、德聂和僧官毕悉住宅。
龙王潭 位于布达拉北坡山下。龙王潭,藏语称“宗角禄康”,与布达拉宫北门有阶道相通,是五世达赖洛桑嘉措修建布达拉宫时,从山脚大量取土而形成的大水潭,也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现辟为龙王潭公园。面积约5平方千米。潭水中有一孤岛,面积仅1000平方米,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42米,六世达赖喇嘛在潭中按藏传佛教仪轨中的坛城模式建一座龙宫,并架一座长20余米,宽3米多的五孔石桥与外界相通。龙宫又名“水阁凉亭”,最早是五世达赖修法处,以后改建为龙宫,供奉龙王,为祀天祈雨的地方。龙宫高四层,平面作“亚”字形。四层为平顶,正中筑汉式鎏金顶,是一座藏汉合璧的楼阁。底层殿堂作坛城布置,四面各有一间小殿互相贯通。二、三层平面相同,各是一间四柱厅,梁枋遍施雕刻彩画,形状大多仿照汉式。一至三层中央各殿都有壁画。1791年,八世达赖喇嘛江白嘉措对龙王潭进行维修。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再次对其进行维修。1980、1984年西藏人民政府拨专款,先后对龙王潭进行较大规模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