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藏医院 全称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三级综合性藏医院。院址在拉萨市娘热路。始建于1916年,原称拉萨藏医天文历算学院,俗称门孜康,为当时西藏地方政府培养藏医药和天文历算人才的教学机构。
1959年后由“门孜康”和“药王山”两处医药机构合并为拉萨市藏医院。1980年扩建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设有心脑血管专科、胃病专科、肝病专科、骨伤专科等12个临床医疗科室和藏医药研究所、天文历算研究所两个研究所,藏药厂等附属机构。设有300张病床,年门诊量达261万多人次。医院共有职工450名,其中高级职称34人(含国家级专家1人,自治区级专家4人),中级职称74人。
藏医院图书资料室存有《四部医典》木刻本和《四部医典》标准注释本《蓝琉璃》等藏医学书籍和资料,并有大量的医药教学彩色挂图。藏医院名誉院长、西藏藏医届惟一国家级专家、主任医师强巴赤列为全国人大代表,是著名的藏医学和天文历算学家,著有《中国藏医》、《四部医典形象论集》、《四部医典彩色挂图释难蓝琉璃之光》、《西藏天文算学总汇》、《藏医院志》、《藏医诊治学》、《真诚的鼓舞,诚挚的寄托》、《强巴赤列著作选集》、《祖先经验宝串》、《三百多年之中的历代藏医学家的突出贡献》等论著。
1959年后由“门孜康”和“药王山”两处医药机构合并为拉萨市藏医院。1980年扩建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设有心脑血管专科、胃病专科、肝病专科、骨伤专科等12个临床医疗科室和藏医药研究所、天文历算研究所两个研究所,藏药厂等附属机构。设有300张病床,年门诊量达261万多人次。医院共有职工450名,其中高级职称34人(含国家级专家1人,自治区级专家4人),中级职称74人。
藏医院图书资料室存有《四部医典》木刻本和《四部医典》标准注释本《蓝琉璃》等藏医学书籍和资料,并有大量的医药教学彩色挂图。藏医院名誉院长、西藏藏医届惟一国家级专家、主任医师强巴赤列为全国人大代表,是著名的藏医学和天文历算学家,著有《中国藏医》、《四部医典形象论集》、《四部医典彩色挂图释难蓝琉璃之光》、《西藏天文算学总汇》、《藏医院志》、《藏医诊治学》、《真诚的鼓舞,诚挚的寄托》、《强巴赤列著作选集》、《祖先经验宝串》、《三百多年之中的历代藏医学家的突出贡献》等论著。
藏医药研究所 从事抢救医药资料,整理藏医文献,进行临床研究的中心。成立于1987年,研究所拥有高级职称人员6名,中级职称人员10名,初级职称人员4名。科研人员先后完成了20余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为藏医药的文献研究及药物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在藏药新药的开发研究方面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研制藏药新药“十味龙胆花”胶囊、“六味能消”胶囊、“十味蒂达”胶囊。1998年这些产品获得国家级新药证书,1999年获得西藏自治区科普科技成果一等奖,是西藏卫生系统惟一获得科技成果一等奖的产品。研究所在医治高血压病、心脏病、脑溢血、瘫痪病、胃溃疡、癫症和一些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及多种疑难杂症方面,充分应用藏医独特诊疗方法和西藏高原得天独厚的天然药材资源,取得明显疗效,对脑血管疾病、慢性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的防治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天文历算研究所 前身是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历算编辑室。1981年成立,研究所共有11人,均为藏族。其中,具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的有1人。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是:依据传统西藏天文历算学原理,编制藏历历书,开展短、中、长期天气预报工作;发掘、整理传统藏族天文历算遗产。已完成的重要课题有:推算1988~2000年藏历历算所需数据,推算1988~2000年间诸年的积月、闰余、五要素、五曜、交食等基本数据。编纂《时轮历精要》一书,系统介绍藏传时轮历的原理及其应用。研制编写《微机处理天文历算数据应用软件》,将藏历传统推算、编算方法、整理程序、全部输入计算机系统,使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完全能够精确无误地提供迅速推写、缩写藏历所需的基本历算数据。编写《西藏天文历算学总汇》,为国家“八五”重点出版图书项目,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为《西藏天文历算学史》;第二卷为《西藏天文历算大全》;第三卷为《天文历算速算表及其用法》;第四卷为《西藏星象学》。研究所还举办了西藏自治区历算学会第一至八届年会。
发展史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藏医医疗机构,也是至今在全区、全国唯一被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通过评审达标后获得自治区级“三级甲等”藏医医院殊荣的一所综合性医院。现位于拉萨市娘热路26号,前身为拉萨“门孜康”(藏医星算学院),始建于1916年。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自治区筹委会将“门孜康”(藏医星算学院)改名为藏医院并和“药王山利众医学院”合并成为拉萨市军管会第二门诊部,由军代表负责管理。
1978年党和政府为积极扶持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拨出50万元兴建了第一所藏医门诊大楼,建筑面积达2871平方米。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对西藏工作做出的决定(31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藏医及天文历算,把藏医院变成全区藏医药医、教、研中心的精神,从9月1日起,将原来的拉萨藏医院正式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隶属自治区卫生厅直属单位。
组织结构
藏医院现有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内设2个研究所,一个药厂、9个职能部门,11个临床科室、5个医技科室、15个专利诊断室、开设260张床位,年门诊量20多万人次,年住院3000余人次,年手术1500例,床位使用率85%以上。半自动化的藏药厂,年生产藏药最高指标达到万斤,医院在继承、发展藏医药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吸收现代医学科技成果,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形成了功能齐全、手段先进的影像、功能检验中心。在继承保持藏医诊断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更新设备,先后引进了2台大型X光机、彩超、电子内窥镜、双螺旋“CT”诊断仪、全自动生化仪、血液流变学检查全套血液粘度仪。心电和手提X光机、CPM系列功能康复器、心电监护器等现代科技产品。
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藏医院在医院的管理中紧紧围绕卫生厅制定的《藏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和《藏医护理操作规程》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废除不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逐步开展分级管理达标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指导由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特别是1991年,藏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杏林”计划后,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400万元进行了重点建设,1996年被正式批准为全国示范藏医医院。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藏医院提出争创“三级甲等”藏医医院的目标,在创建活动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的思想,以“病人为中心,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作为医院的服务宗旨和经营理念,加强管理。确立了“临床一线为病人谋利益,后勤为临床一线服务”的运作机制。为保证医疗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建立了以院长为主任委员的医疗质量控制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病案管理委员会等监督管理体系,制定了工作职责和实施细则及有关知识手册,加强了医疗文件的书写质量,补充完善了医疗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医疗、护理业务技术评价标准。
坚持继承和发挥藏医药优势,提高藏医药学术水平和治疗能力,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藏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加快藏医医院的现代建设。坚持以专科为“龙头”,以医院为主体,两个研究所和藏药厂为两的发展思路,为人民群众提供价格低廉、质量优良的藏医药服务。使藏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质量、学术水平、医德医风、医疗环境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为集藏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藏药生产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藏医现代化医院。
科室介绍
急诊科
藏西医结合医疗设备齐全,有放射科、心电图室、化验室、抢救室,并能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以藏西医结合及时抢救危重病人。
呼吸科
呼吸科的前身是原拉萨市藏医院综合内科,1985年正式成立内一科(以呼吸内科为主),是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属医院八大临床科室之一,1988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科室”。本科室有16名医护人员,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中级5名,初级8名。设有三间门诊和45张病床,病房除设有基本的医疗设施外,还配有心电监护和呼吸机等先进的设施设备,能够为患者提供迅速有效的医疗服务。
本科成立二十多年来,根据藏医诊疗特点和学术发展及临床实际需要开展藏医特色及藏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工作,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治愈率达90%以上,门诊和住院病人逐年增多。曾按时完成了藏药”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慢支炎临床疗效观察”和“然降多吉胶囊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本科致力于利用藏医及藏西医结合开展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的医学临床研究及新药临床试验工作,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外治科
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是1997年将藏医外治、藏医药浴、针灸等科室合并组建的,是以藏医学五种外治疗法理论为依据,结合针灸、推拿、按摩以及藏医特有的放血、火灸、慰法、药浴、涂擦、火罐、角吸、金针等方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疑难杂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对于治疗高原常见病、中风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面瘫、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各种风心绞痛、各种扭伤、高血压、高血压、多血症、癫痫、肝炎、闭经、产后风疟、心绞痛、心肌梗塞、肾炎、肾积水、小儿遗尿、痛风、积水、胆囊炎等有较理想的效果。
普外科
现开设了40张床位,在职医护人员18名,高级专业人员2名,中级医师4名。全体医护人员均为医学大中专毕业生及受过藏西医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方面的严格训练,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该科室目前能顺利开展肝胆外科手术、胃肠外科手术、四肢脉管疾病外科手术、胸部外科手术、泌尿外科手术、烧伤外科等。
妇产科
妇产科开设病床25张,医护人员20人,其中医师11人,护士10人,具有副高职称4 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2人。临床医生中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西医医生1名,藏西医复合型医生5名,新药研发方面有独到认识和经验丰富的藏医医师1名。我科年门诊患者近2万人次,住院患者上千,年完成手术近300次,接生400人次,门诊计划生育手术1635人次。本科先后两次荣获医院“先进科室”称号,曾得到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巾帼文明岗”称号。
眼科
在藏医特色疗法的基础上,能够开展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和青光眼虹膜周切除术、眼睑矫正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及眼外轻伤修补术等。
骨伤专科
骨伤科始建于1994年,是医院五个重点专科之一。本科设有专科门诊和25张床位的病房,有配套的藏医骨伤医疗器械和必备的现代化仪器设备。科室自成立以来,根据藏医诊疗特点和学术发展及临床实际需要开展多项具有藏医特色优势的诊疗项目,其中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面处于全区领先地位。本科研制的用于治疗骨伤病的藏药“三味紫草外涂剂”、“雪山一枝蒿涂擦剂”、“八味强化秦皮散”、“白脉散涂擦剂”、“安神熏香散涂擦剂”、“消炎宝涂擦剂”等临床疗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参与和完成了藏药“五花药浴”和“然降多吉胶囊”临床试验。发表国际级论文2篇,国家级10余篇和省部级25篇。
胃肠病专科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胃肠病专科成立于1987年10月,是目前区内唯一藏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疾病的专科,西藏自治区消化学会挂靠单位,2009年定为国家级藏医胃肠病重点学科,主要以藏医特色为基础,藏西医结合为导向,已发展成为集专科、专家门诊、30张床位编制的专科住院病房以及配有先进设备的内窥镜检查、治疗室等,全面服务于临床和科研工作。
科内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16名,其中1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1名医师及护理人员组成。自专科成立以来,医院和科室领导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并在每年制定了一系列的进修、培训及学历教育等计划,先后送出了数名医护人员到区内外各大医院及大专院校学习以及院内培训、师带徒培养等多种形式,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员结构层次,以及相对优越的人员技术势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藏医辨证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自身特色优势,尤其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保持和发扬藏医特色的前提下,通过传统的藏医(望、问、闻、切)方法以及现代医学(胃镜、肠镜、病理、C14-UBT即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等)结合分析,可以对消化系统的60余种病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尤其对一些目前国内乃之国际医学界上比较公认的难治性的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消化性巨大溃病、大出血等疾病通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大大提高了诊断率和治疗率,其疗效显著。
我们以藏医特色的检查方法与现代医学内窥镜以及病理、HP等检查方法结合诊断和治疗,并相继申报自治区级多项科研项目。自1984年至1988年间研究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及其疗程,此项研究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至2001年间,研究藏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预试验,相关论文在国际藏医药学会上获得了优秀论文奖。针对专科需求研制了“十五味黑药卡察丸”、“甘露圣丸三味止吐冲剂”等专科新药,部分专科药正应用于临床,并具有良好的疗效。在业余时间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和出版了7万4千余字的《藏医消化系疾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一书,添补了历史空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目前我们科内配有世界电子内镜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的-日本奥淋巴斯生产的EVIS-GIF-XQ230、260型电子内镜检查仪器,该仪器有卓越的分辨能力和逼真的彩色图像,可与照相装置及彩色打印机,内镜电脑工作台等许多周边仪器连接使用,在检查,诊断的同时还配有某些相关的治疗器具,(比如对严重的食道静脉曲张通过活检孔注射硬化剂,可防止大出血。一些消化道较大的撕裂伤口可以用局部注射止血药或止血夹挟住法来代替缝合止血等)构成诊治一体化,使整个检查,治疗过程精确,方便,轻松,安全等优势,可以精确判定病变部位,形态,范围,性质及预后情况。我们还开展—结肠镜检查、良性肿瘤氩激光电切电凝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扩张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硬化及套扎术、急诊上消化道钳取异物术。
我专科利用现代医学先进设备与独特的藏医特色相结合的方法,对临床常见的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通过藏医经络特色的某些外治疗法,如:火灸,罨敷疗法,还可以对一些急性病症用藏医和现代医学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其疗效显著,可靠,安全。另外在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面开展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对晚期肿瘤病人延缓生命和减轻痛苦具有良好的效果。
肝病专科
肝胆内科是具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为藏医院重点专科之一。现有藏医肝病专家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初级4名,参加GCP培训6名。床位四十张。
本科室坚持以藏医为主,藏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的治疗原则,以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本科在藏药经典处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研制藏药“九味牛黄丸”、“七味铁屑丸”、“二十五味毛瓣绿绒蒿”、“十味黑冰片卡擦散”等,治疗各类肝胆疾病疗效显著,特别是针对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已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承担国家中医管理局立项的“国家民族医藏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项目肝硬化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立项的“藏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藏医方剂筛选与评价重点研究室子项目“催泻疗法治疗黄疸型肝炎临床研究”等。
心脑血管专科
心脑血管科成立于1996年,是藏医院五个重点专科之一,设有专科门诊及普通病房和ICU病房,有完善的监护系统及配套的急救设备,包括心脏除颤起搏仪、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等。科室自成立以来,根据藏医诊疗特点和学术发展及临床实际需要开展藏医特色及藏西医结合为主的临床诊疗工作,年均共收治各类患者3300余例,其中心血管病患者约1100余例,脑血管病患者约1800余例,其它疾病患者约200余例。
心脑血管专科培养了一批从事心脑血管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骨干队伍。现有工作人员17名:医生9人(副高3名、中级3名、初级3名,研究生2名),护士8人。其中参加GCP培训6人(医生4人、护士2人)。曾参加过三次新药临床试验。与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完成了《大花红景天治疗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的疗效观察》、“藏药治疗脑出血CT检查分析并评价其疗效”;参加和完成了“然降多吉胶囊”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Ⅱ期和 Ⅲ期临床试验”。 近年来该科主持并完成了3项厅局级科研课题,目前国家中医管理局1项科研课题正在实施当中。
1999——2004年心脑血管科被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卫生厅联合授予“全区青年文明号”科室,2004年被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创建青年文明号组委会授予“优秀青年文明号”科室,同年被卫生部和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年文明号”科室。1997至2004连续八年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
发展史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藏医医疗机构,也是至今在全区、全国唯一被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通过评审达标后获得自治区级“三级甲等”藏医医院殊荣的一所综合性医院。现位于拉萨市娘热路26号,前身为拉萨“门孜康”(藏医星算学院),始建于1916年。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自治区筹委会将“门孜康”(藏医星算学院)改名为藏医院并和“药王山利众医学院”合并成为拉萨市军管会第二门诊部,由军代表负责管理。
1978年党和政府为积极扶持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拨出50万元兴建了第一所藏医门诊大楼,建筑面积达2871平方米。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对西藏工作做出的决定(31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藏医及天文历算,把藏医院变成全区藏医药医、教、研中心的精神,从9月1日起,将原来的拉萨藏医院正式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隶属自治区卫生厅直属单位。
组织结构
藏医院现有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内设2个研究所,一个药厂、9个职能部门,11个临床科室、5个医技科室、15个专利诊断室、开设260张床位,年门诊量20多万人次,年住院3000余人次,年手术1500例,床位使用率85%以上。半自动化的藏药厂,年生产藏药最高指标达到万斤,医院在继承、发展藏医药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吸收现代医学科技成果,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形成了功能齐全、手段先进的影像、功能检验中心。在继承保持藏医诊断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更新设备,先后引进了2台大型X光机、彩超、电子内窥镜、双螺旋“CT”诊断仪、全自动生化仪、血液流变学检查全套血液粘度仪。心电和手提X光机、CPM系列功能康复器、心电监护器等现代科技产品。
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藏医院在医院的管理中紧紧围绕卫生厅制定的《藏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和《藏医护理操作规程》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废除不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逐步开展分级管理达标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指导由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特别是1991年,藏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杏林”计划后,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400万元进行了重点建设,1996年被正式批准为全国示范藏医医院。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藏医院提出争创“三级甲等”藏医医院的目标,在创建活动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的思想,以“病人为中心,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作为医院的服务宗旨和经营理念,加强管理。确立了“临床一线为病人谋利益,后勤为临床一线服务”的运作机制。为保证医疗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建立了以院长为主任委员的医疗质量控制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病案管理委员会等监督管理体系,制定了工作职责和实施细则及有关知识手册,加强了医疗文件的书写质量,补充完善了医疗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医疗、护理业务技术评价标准。
坚持继承和发挥藏医药优势,提高藏医药学术水平和治疗能力,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藏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加快藏医医院的现代建设。坚持以专科为“龙头”,以医院为主体,两个研究所和藏药厂为两的发展思路,为人民群众提供价格低廉、质量优良的藏医药服务。使藏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质量、学术水平、医德医风、医疗环境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为集藏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藏药生产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藏医现代化医院。
科室介绍
急诊科
藏西医结合医疗设备齐全,有放射科、心电图室、化验室、抢救室,并能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以藏西医结合及时抢救危重病人。
呼吸科
呼吸科的前身是原拉萨市藏医院综合内科,1985年正式成立内一科(以呼吸内科为主),是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属医院八大临床科室之一,1988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科室”。本科室有16名医护人员,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中级5名,初级8名。设有三间门诊和45张病床,病房除设有基本的医疗设施外,还配有心电监护和呼吸机等先进的设施设备,能够为患者提供迅速有效的医疗服务。
本科成立二十多年来,根据藏医诊疗特点和学术发展及临床实际需要开展藏医特色及藏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工作,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治愈率达90%以上,门诊和住院病人逐年增多。曾按时完成了藏药”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慢支炎临床疗效观察”和“然降多吉胶囊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本科致力于利用藏医及藏西医结合开展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的医学临床研究及新药临床试验工作,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外治科
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是1997年将藏医外治、藏医药浴、针灸等科室合并组建的,是以藏医学五种外治疗法理论为依据,结合针灸、推拿、按摩以及藏医特有的放血、火灸、慰法、药浴、涂擦、火罐、角吸、金针等方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疑难杂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对于治疗高原常见病、中风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面瘫、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各种风心绞痛、各种扭伤、高血压、高血压、多血症、癫痫、肝炎、闭经、产后风疟、心绞痛、心肌梗塞、肾炎、肾积水、小儿遗尿、痛风、积水、胆囊炎等有较理想的效果。
普外科
现开设了40张床位,在职医护人员18名,高级专业人员2名,中级医师4名。全体医护人员均为医学大中专毕业生及受过藏西医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方面的严格训练,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该科室目前能顺利开展肝胆外科手术、胃肠外科手术、四肢脉管疾病外科手术、胸部外科手术、泌尿外科手术、烧伤外科等。
妇产科
妇产科开设病床25张,医护人员20人,其中医师11人,护士10人,具有副高职称4 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2人。临床医生中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西医医生1名,藏西医复合型医生5名,新药研发方面有独到认识和经验丰富的藏医医师1名。我科年门诊患者近2万人次,住院患者上千,年完成手术近300次,接生400人次,门诊计划生育手术1635人次。本科先后两次荣获医院“先进科室”称号,曾得到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巾帼文明岗”称号。
眼科
在藏医特色疗法的基础上,能够开展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和青光眼虹膜周切除术、眼睑矫正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及眼外轻伤修补术等。
骨伤专科
骨伤科始建于1994年,是医院五个重点专科之一。本科设有专科门诊和25张床位的病房,有配套的藏医骨伤医疗器械和必备的现代化仪器设备。科室自成立以来,根据藏医诊疗特点和学术发展及临床实际需要开展多项具有藏医特色优势的诊疗项目,其中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面处于全区领先地位。本科研制的用于治疗骨伤病的藏药“三味紫草外涂剂”、“雪山一枝蒿涂擦剂”、“八味强化秦皮散”、“白脉散涂擦剂”、“安神熏香散涂擦剂”、“消炎宝涂擦剂”等临床疗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参与和完成了藏药“五花药浴”和“然降多吉胶囊”临床试验。发表国际级论文2篇,国家级10余篇和省部级25篇。
胃肠病专科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胃肠病专科成立于1987年10月,是目前区内唯一藏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疾病的专科,西藏自治区消化学会挂靠单位,2009年定为国家级藏医胃肠病重点学科,主要以藏医特色为基础,藏西医结合为导向,已发展成为集专科、专家门诊、30张床位编制的专科住院病房以及配有先进设备的内窥镜检查、治疗室等,全面服务于临床和科研工作。
科内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16名,其中1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1名医师及护理人员组成。自专科成立以来,医院和科室领导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并在每年制定了一系列的进修、培训及学历教育等计划,先后送出了数名医护人员到区内外各大医院及大专院校学习以及院内培训、师带徒培养等多种形式,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员结构层次,以及相对优越的人员技术势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藏医辨证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自身特色优势,尤其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保持和发扬藏医特色的前提下,通过传统的藏医(望、问、闻、切)方法以及现代医学(胃镜、肠镜、病理、C14-UBT即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等)结合分析,可以对消化系统的60余种病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尤其对一些目前国内乃之国际医学界上比较公认的难治性的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消化性巨大溃病、大出血等疾病通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大大提高了诊断率和治疗率,其疗效显著。
我们以藏医特色的检查方法与现代医学内窥镜以及病理、HP等检查方法结合诊断和治疗,并相继申报自治区级多项科研项目。自1984年至1988年间研究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及其疗程,此项研究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至2001年间,研究藏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预试验,相关论文在国际藏医药学会上获得了优秀论文奖。针对专科需求研制了“十五味黑药卡察丸”、“甘露圣丸三味止吐冲剂”等专科新药,部分专科药正应用于临床,并具有良好的疗效。在业余时间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和出版了7万4千余字的《藏医消化系疾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一书,添补了历史空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目前我们科内配有世界电子内镜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的-日本奥淋巴斯生产的EVIS-GIF-XQ230、260型电子内镜检查仪器,该仪器有卓越的分辨能力和逼真的彩色图像,可与照相装置及彩色打印机,内镜电脑工作台等许多周边仪器连接使用,在检查,诊断的同时还配有某些相关的治疗器具,(比如对严重的食道静脉曲张通过活检孔注射硬化剂,可防止大出血。一些消化道较大的撕裂伤口可以用局部注射止血药或止血夹挟住法来代替缝合止血等)构成诊治一体化,使整个检查,治疗过程精确,方便,轻松,安全等优势,可以精确判定病变部位,形态,范围,性质及预后情况。我们还开展—结肠镜检查、良性肿瘤氩激光电切电凝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扩张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硬化及套扎术、急诊上消化道钳取异物术。
我专科利用现代医学先进设备与独特的藏医特色相结合的方法,对临床常见的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通过藏医经络特色的某些外治疗法,如:火灸,罨敷疗法,还可以对一些急性病症用藏医和现代医学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其疗效显著,可靠,安全。另外在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面开展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对晚期肿瘤病人延缓生命和减轻痛苦具有良好的效果。
肝病专科
肝胆内科是具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为藏医院重点专科之一。现有藏医肝病专家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初级4名,参加GCP培训6名。床位四十张。
本科室坚持以藏医为主,藏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的治疗原则,以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本科在藏药经典处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研制藏药“九味牛黄丸”、“七味铁屑丸”、“二十五味毛瓣绿绒蒿”、“十味黑冰片卡擦散”等,治疗各类肝胆疾病疗效显著,特别是针对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已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承担国家中医管理局立项的“国家民族医藏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项目肝硬化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立项的“藏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藏医方剂筛选与评价重点研究室子项目“催泻疗法治疗黄疸型肝炎临床研究”等。
心脑血管专科
心脑血管科成立于1996年,是藏医院五个重点专科之一,设有专科门诊及普通病房和ICU病房,有完善的监护系统及配套的急救设备,包括心脏除颤起搏仪、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等。科室自成立以来,根据藏医诊疗特点和学术发展及临床实际需要开展藏医特色及藏西医结合为主的临床诊疗工作,年均共收治各类患者3300余例,其中心血管病患者约1100余例,脑血管病患者约1800余例,其它疾病患者约200余例。
心脑血管专科培养了一批从事心脑血管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骨干队伍。现有工作人员17名:医生9人(副高3名、中级3名、初级3名,研究生2名),护士8人。其中参加GCP培训6人(医生4人、护士2人)。曾参加过三次新药临床试验。与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完成了《大花红景天治疗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的疗效观察》、“藏药治疗脑出血CT检查分析并评价其疗效”;参加和完成了“然降多吉胶囊”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Ⅱ期和 Ⅲ期临床试验”。 近年来该科主持并完成了3项厅局级科研课题,目前国家中医管理局1项科研课题正在实施当中。
1999——2004年心脑血管科被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卫生厅联合授予“全区青年文明号”科室,2004年被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创建青年文明号组委会授予“优秀青年文明号”科室,同年被卫生部和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年文明号”科室。1997至2004连续八年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