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百科 | 藏地万象 | 历史 | 元朝时期

驿传制度

2013-03-07 16:10:43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驿传制度 中央政府建立的与边远地区进行经济、政治与军事联系的重要制度。

  乌思藏驿传制度由来已久。据历史记载,早在唐宋时期,吐蕃王朝与青藏高原各主要地方直至敦煌、安西四镇等所控地区设置驿站,旨在维系王室与派出官员及与军队的联络、供给、沿途军民商贾生活的便利等。元代,乌思藏地方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后,为有效地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强化对边远藏区的治理,中央政府在乌思藏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委派官吏,清查户口,征收赋税的同时,还设立了27处大驿站,统归宣政院管辖。清代,中央政府仍沿袭并发展了这种驿传制度。
   
  驿站 蒙古元前至元元年(1264),中央政府派遣大臣答失蛮在乌思藏建立了驿站系统,并规定了各万户支应驿站的事项。元代,从朵思麻(今甘肃丹底寺)到后藏地区共设置27个大驿站,其中朵思麻地区7个、朵甘思地区9个、乌思藏地区11个。1268年在乌思藏第二次户口清查基础上,对驿站支应办法作了进一步调整,驿站系统由藏族地区沿途各地方支应。

  元代驿站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大大便利了中央政府政令的传达和各地的联系,起到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作用。清代沿袭并发展了元代的驿站。大驿站之间设有若干个小站,驿站内设有驿吏、文书、驿差、炊事人员等。公文信函通过驿站传送,而来往运送信件、物资的人员称为信使、军使,亦称飞鸟使。飞鸟使可持管理驿站机构签发的驿递文书,在各驿站得到住宿、换乘马匹的方便。如发生丢失驿件及延误等事故,要追查有关信使及驿站罪责。

  驿道 清朝,全国的驿站主轴以京师皇华驿为中心,下设由东北、西北、东路、中路、西路组成的五条主干驿道,辐射中央王朝四面八方,紧密地沟通并控制着全国各地和边疆民族地区。其中,通往乌思藏的驿道有三条,一路从皇华驿,经居庸关外,穿陕西、甘肃到四川,由川康道入藏,称为康藏驿道;另一路由皇华驿,经直隶(今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进藏,称为青藏驿道;再一路则是由北京、河南,而后绕道云南中甸进藏,称为滇藏驿道。

  除青藏驿道、康藏驿道、滇藏驿道外,清政府为防范准噶尔、廓尔喀的侵扰,还在乌思藏设置了若干条以台站为形式,以驿道紧密衔接的军事纽带,作为地方军机传报和国防运输的机构,开通了乌思藏与周边诸国之间往来的驿道,主要是:拉萨至扎什伦布,共18站、39.25公里;拉萨至青海玉树,共38站、1135公里;扎什伦布至大吉岭,共16站;扎什伦布至定结;扎什伦布至江孜;扎什伦布至聂拉木,共10站;拉萨至达旺;拉萨至克什米尔;拉萨至加德满都等。
   
  青藏驿道 自青海西宁至拉萨,全程4120里,有68个驿站:西宁、阿什汉、哈尔噶尔、伙儿、柴吉口、苦苦库兔儿、滚厄尔吉、依麻儿、朔罗口、朔罗达巴、希拉哈布、得伦脑儿、苦苦库图儿、阿拉克沙儿、必流兔、河牙库兔儿、黄河渡、纳木噶、和多都、气儿撒托洛流、和牙拉库兔儿查都、白儿七儿、喇嘛托洛海(今青海曲麻莱县)、巴彦哈拉那都、沙石隆、衣克阿立各、鄂兰厄尔吉、苦苦赛渡、木鲁乌苏、查汉厄尔吉、忒们苦住、白儿七兔、土乎鲁托洛海、东布勒兔口(今青海杂多县)、东布勒兔达巴那都、东布勒达巴查都、乎兰果儿、得尔哈达、顺达、多洛巴兔儿、布哈赛勒、哈拉河洛、呵木达河、因达木、吉利布喇克、依克诺木汉乌巴什、索克东边、巴木汉、泡河老(今西藏聂荣县)、沙克因果尔、蒙咱、蒙古西里克、绰诺果尔、楚木拉、求郭隆、哈拉乌苏(今那曲)、噶欠、什保诺尔、克屯西里克、达木(今当雄)、羊拉、夹藏坝、达隆、沙拉、甘定郡科尔、都门、郎拉、拉萨。

  康藏驿遭 设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自打箭炉(今康定)至拉萨,全程4 980里,共设置84处驿站:打箭炉、贡诸桥(工竹卡)、折多山根、纳哇、瓦碛(瓦切)、东恶洛(东俄落,今康定与雅江之间)、八义、泰宁、高日寺、卧龙石、八角楼(今雅江县)、河口(中渡)、麻盖中、剪子湾、拨浪工、西恶洛(西俄落,今雅江与理塘县之间)、咱吗纳洞、大竹卡、里塘、纳哇奔松(头塘,即公撒塘)、海子塘、拉二塘、立登三坝、大所、小坝冲、巴塘、牛古渡、竹巴笼、工拉、莽里(莽岭)、南登(南墩)、谷黍(古树)、普拉、江卡(今西藏芒康县)、黎树、窄拉塘(又作阿拉塘)、石板沟、阿足(又作阿足鲁)、谷家宗(洛家宗)、乍丫、两撒塘、昂地(襄地,今察雅县)、王卡、巴贡、奔地(包墩)、蒙布塘、察木多(今昌都)、恶洛藏、过脚塘(裹角塘)、拉贡、恩达(今类乌齐县)、九合塘、麻里(麻利)、三巴桥(嘉玉桥)、洛隆宗(今洛隆县)、紫妥(曲齿)、硕板多、中泽、八里郎、拉子、水坝(冰坝,即达隆宗,今洛隆县与嘉黎县之间)、丹达、郎吉宗、大窝(达摸)、阿兰多、甲贡、多洞、插竹卡(叉杵卡)、拉里(今嘉黎县)、阿咱(阿杂)、山湾、常多、宁多(灵多)、江达(今工布江达县)、顺达、禄马岭(鹿马岭)、磊达(堆达)、马素江、仁钦里(仁进里)、墨竹工卡、拉蒙(拉木)、得庆、砌塘(蔡里)、拉萨。

  滇藏驿道 自云南中甸至乌思藏洛隆宗(县),全程1 540公里,共38处驿站:中甸、箐口、汤确(汤碓)、泥西、桥头、卜自立(奔子栏)、杵臼、龙树塘、阳墩子(今云南德钦)、多木、桥头、梅李树、甲浪、喇嘛台、必兔、多台、欲台、临米、喇嘛寺、江木滚、扎乙滚(今西藏盐井与左贡县之间)、热水塘、三巴拉、浪打(意译“立马”)、木科、宾达、烈达、擦瓦冈、天道、塔石、崩达(今西藏八宿县)、雪坝、鲁体南、瓦河、马里衣、晓叶桑、山桥边、洛隆宗,以下至拉萨还有29个驿站同康藏驿道。

  意义 驿传制度是中央政府用以联络统辖地方的重要举措之一。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强化藏区政治、提高军事、繁荣经济、发展交通及促进民族间融合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驿传制度的建立完善与政权紧密相关,有利各方军机文书上通下达,有效地利用驿传制度能够促进地方政权和稳固。

  其次,驿传制度的建立带动了交通业的蓬勃发展,交通的兴盛又促进了中原内地与藏区的经济贸易的往来和繁荣,这种良性循环的机制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融合。

  第三,随着驿道交通的拓展,沿途相继出现了一批城镇村落,为藏区与外界的经贸往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驿传制度的建立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联系的生命线,它在巩固朝廷对藏族地区的统治秩序,维护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