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沪藏共饮一江水 携手谱写“同心曲”

2024-09-13 10:34:11   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文/记者 旦增玉珍 德吉央宗 娄梦琳 蒋翠莲 图/西藏日报记者 扎西顿珠


\
2017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新修建的住院部。

\
上海对口援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亚东县庞达村全景。

\
  上海援藏医疗队专家、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隋孟松带领本地妇科医生成功开展全市首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

\
上海援藏重点项目——拉孜县查务乡吉角村集中搬迁暨乡村振兴项目完工并交付 ,群众入住新家。

\
上海援藏重点项目——萨迦县高原藜麦种业创新与产业化示范推广项目深入推进。

\
上海援建的江孜县红河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的立面管道水栽培区。

\
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一角。

  上海医疗援藏打通服务当地群众健康需求“最后一公里”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对于坐落在318国道首尾的两座城市——上海与日喀则来说,联系着两地人民的不仅是同饮一江水的情谊,更有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让彼此更加靠近。

  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序幕。此后,上海对口援藏的大旗在西藏高高飘扬。30年来,上海市共派出10批次、903名干部赴藏工作,他们以日喀则为家,谱写出一首首生动的“沪藏同心曲”。如今的日喀则,面貌焕然一新,援建项目与藏式建筑和谐共生,展现出独特的交融之美。每一处变化,都离不开上海市全方位、深层次援助,见证着上海与日喀则携手共进的深厚情谊。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区最大的民生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援藏工作队和广大援藏干部积极发挥技术、人才、智力等优势,通过抓结对共建、学科建设、人才培训和提升管理,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领域援藏工作,着力打通服务当地群众健康需求“最后一公里”,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从援藏中得到实惠。

  结对共建 智力援助“无时限”

  3年援藏有限,智力援助无限。如何使医疗援藏工作不因援藏干部批次轮换而受影响,上海市援藏工作队一直思考着这个重要问题,积极探索通过与上海相关单位结对共建的形式,推动沪藏两地卫生事业的合作交流。

  1994年,第一批上海援藏医疗工作队在拉萨投资3600万元着手建设自治区传染病医院;与山东援藏医疗队联手改建日喀则卫生学校,正式建立地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第二批医疗援藏工作队投入2103万元,将42项“健康工程”建设作为本批次援藏工作的核心,使全地区地、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制度建设走上了正轨,进一步推动医疗保健的普惠化和便捷性;

  自第四批援藏工作开始,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建设就成为上海援藏医疗工作队的重点工作,十余年来的接续努力铺就了这所高原医院的“三甲路”;

  第五批医疗援藏工作队投入超1000万元,重点推动地区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建设;第六批医疗援藏工作队集中援建地区人民医院影像楼,并引进第一台超导核磁共振仪;第七批医疗援藏工作队聚焦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迁建,投入1.5亿元资金;

  2015年以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逐渐成为医疗援藏的重心,实现了医疗帮扶既见物又见人,既“输血”又“造血”,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创新突破。

  经过几批援藏干部的努力,2018年1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上海“带土移植”的576项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已在当地落地生根,其中263项由日喀则当地医生完全掌握,89项新技术填补了西藏自治区的空白。“我在医院工作了30年。在上海援藏队伍的支援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取得成长发展,我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30年来,上海援藏通过‘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共建,支援西藏当地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让本地居民在‘家门口’就医,更加便捷、舒心。”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达罗说。

  人才培养 技术骨干“增能力”

  “以前,我们这里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遇到复杂病例往往束手无策。现在,我们医院已经能够独立开展高难度的介入手术和动脉瘤夹闭手术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土旦达杰医生回忆起医院早期的医疗状况时,脸上满是感慨。

  自2015年起,上海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启动了医疗援藏“组团式”帮扶工作。截至目前,上海选派了九批次190名医疗专家进藏参加“组团式”援藏工作,帮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多个多学科诊疗中心,通过人才轮换、专家授课、师徒传帮带、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推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以前,我们这里的很多患者都需要转往外地治疗。现在,有了这些中心,我们可以在本地就完成治疗了。”一位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家属激动地说。

  在医院的走廊上,记者遇到了正在查房的上海援藏医疗专家曾福安。他耐心地询问患者的病情,仔细地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向当地医生传授诊疗经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更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曾医生说。

  “在上海专家的指导下,我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洛桑次仁回忆起在上海进修的日子时,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感激的光芒,“在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更感受到了上海医疗团队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

  “现在,我们医院已经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伍。”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巴桑次仁自豪地说。他告诉我们,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才队伍的日益壮大,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

  智慧医疗 提升服务“创一流”

  走进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一排排自助机整齐排列着。患者们只需轻轻一点屏幕上的按钮,就可以完成挂号、缴费、查询报告等一系列操作。

  “现在看病方便多了。”一位正在使用自助机的患者高兴地说,以前看病排队挂号、缴费需要等很长时间,现在有了这些自助机,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一切了。

  这一切的改变都得益于上海医疗援藏团队的智慧医疗建设。援藏工作中,上海市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引入了银医通、5G+机器人物流系统、门诊自助中心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使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我们医院已经通过了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评审。”巴桑次仁自豪地说,这是西藏自治区首家获得此级别认证的三甲综合医院。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肯定,更是对上海医疗援藏团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高原病防治是西藏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为此,上海医疗援藏团队带来了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支持,帮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立了高原病研究中心,吸引众多科研人员投身其中,致力于解决高原环境下的医疗难题。

  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已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成功申报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医院的整体科研水平,更为高原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上海医疗援藏团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更带来了创新的科研思维。”一位参与过多次学术交流的本地医生感慨地说,“他们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高原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一位年轻的援藏女医生,为了救治一名重症患儿,连续数日守在病房里观察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患儿成功脱离了危险。当患儿的父母紧紧握住她的手表示感谢时,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幸福与满足的泪光。

  书写情谊双向奔赴,接续努力奋发有为。开启新征程,上海援藏将继续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切实推动“输血型”援藏向“造血型”援藏转变,激活高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上海援藏立足新起点实现“新攀登”。

  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医疗队队员、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楚胜华

  撑起当地群众的健康“保护伞”


  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病房里,楚胜华医生正耐心地为患者检查身体。作为第九批援藏医疗队的成员之一,他已经在高原上坚守了近一年时间。从初到高原时的不适应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楚胜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大爱与担当。

  “刚来的时候确实很不适应,高反很严重。”楚胜华回忆道,“但看着这里的患者那么需要帮助,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经过不懈的努力与适应训练,他逐渐克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援助工作中去。

  在神经外科领域,楚胜华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他不仅亲自为患者实施手术,还积极传授经验给本地医生,帮助他们提升医疗水平。“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日喀则培养出一支 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疗团队。”楚胜华满怀信心地说。

  除了医术高超外,楚胜华还十分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他常说,“只有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想法,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他的精心治疗下,许多重症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重新获得了健康。

  楚胜华的事迹只是上海医疗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在他的背后,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医疗专家默默奉献着青春与汗水,为雪域高原的健康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上海市儿童医院副院长杨晓东:

  “格桑花之爱”点亮希望之光


  “当我看到德庆白宗接受矫治手术以后,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奔跑时,我心里充满了感动,也意识到‘格桑花之爱’继续推进的重要性。只要能帮助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在《蝶变30年 穿越时空话援藏》的录制现场,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上海市儿童医院副院长杨晓东谈起“格桑花之爱”DDH公益救助项目时,言语中满是感慨。

  2013年,杨晓东作为中组部选拔的三年期的卫生援藏干部,带着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爱和医者仁心的初心,奔赴珠峰故里——日喀则市。初至高原,杨晓东积极克服身体上的不适,迅速投入到日常诊疗工作中。“虽然援藏期间工作很忙,条件也比较艰苦,但只要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我就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晓东在参与医疗巡诊时发现,日喀则地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发病率居高不下。“DDH是好发于婴幼儿的一种骨科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纠正,有的患儿在成年后会终身无法站立。”杨晓东介绍,“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这类孩子能及早诊断干预,可高原地区因健康意识和环境等因素,很多患儿家属甚至不知 DDH 为何物,以致耽误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了让更多日喀则患儿摆脱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困扰,2013年,杨晓东发起“格桑花之爱”DDH公益救助项目,为日喀则农牧民儿童进行DDH筛查并对符合条件的儿童进行救治。“这个项目推行至今,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位在上海接受矫正手术的德庆白宗,当时她只有11岁,常年受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响,走路摇摇晃晃。”杨晓东告诉记者,虽然她的年龄已经超过了黄金治疗期,但检查后发现身体条件仍然满足手术要求,于是杨晓东带着德庆白宗两次前往上海接受手术,最终痊愈。“当我看到德庆白宗能在阳光下健康奔跑,变得自信又活泼,我深刻地感受到医疗救助的力量和意义,也让我们上海医疗援藏队坚定了继续开展‘格桑花之爱’的决心。”杨晓东说。

  如今,“格桑花之爱”DDH公益救助项目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已经成为上海医疗援藏的一张名片。这十年间,一批又一批上海援藏干部接续奋斗,让许许多多的孩子实现了健康奔跑的梦想。数据显示,超过万名西藏儿童接受了先髋筛查,救助患儿1000余例,其中700名(次)患儿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接受矫治手术后回归正常生活。不仅如此,“格桑花之爱”公益项目也从最初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DDH)筛查,拓展至先心病、先天性骨科疾病、先天性唇腭裂、听力缺陷、小耳畸形等更多先天性疾病的筛查网络,在普及儿童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谈及未来,杨晓东表示,他希望“格桑花之爱”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上海与日喀则,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高原地区儿童的健康问题,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灿烂笑容。

  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

  助力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


  自2015年起,上海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采取“组团式”医疗援藏模式,选派九批次共计190名医疗专家前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进行对口支援。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推动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自1955年成立以来,在几代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壮大。然而,面对高原地区复杂的医疗环境和患者需求,医院在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及医院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 为此,上海市医疗援藏工作队以“合理、可实现、可持续”的工作思路,精准施策,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带来了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在上海市医疗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并在医疗服务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通过“以院包科”机制,上海多家知名三甲医院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13个临床科室建立了“一对一”的支援关系,显著提升了重点科室的诊疗能力。同时,医院还成功建成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急救创伤中心等多个多学科诊疗中心,显著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上海市医疗援藏工作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还通过“师带徒”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本地医疗技术骨干。截至目前,共有452名医院本地业务骨干在援藏专家的指导下得到了成长,能够独立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和技术操作。此外,医院还通过完善用人机制、制定科研奖励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科研教学方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依托上海市医疗援藏工作队的支持,与多家区外知名医院、医学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了多个科研项目的实施。近年来,医院共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多篇SCI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实现了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同时,医院还成为西藏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培养了大量临床专业人才。

  在智慧医疗方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医院通过信息化升级,实现了远程会诊、智慧手术、智能送药等功能,将医疗服务推向了智能化时代。同时,医院还成功通过了国家卫健委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评审,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家获得该评级的三甲综合医院。

  除了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外,上海市医疗援藏工作队还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通过开展公益项目、义诊巡诊等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其中,“格桑花之爱”公益项目成功救治了近700名发育性髋脱位患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将继续秉承初心和使命,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对口支援工作。通过持续的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拓展等措施,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