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西藏脱贫村里话小康

2019-03-21 16:10:22   来源:新华社   作者:曹凯 李键 沐铁城


  \
 
达若村搬迁后的新面貌。新华社记者曹凯摄
 
  9岁的次仁玉珍在昌都实验小学的塑胶操场上欢快地跳着弦子舞,面对记者“什么是小康”的提问面露难色,有点不知所措,而她的父亲罗布次仁认为小康已经实现了。
 
  55岁的罗布次仁是昌都市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的村支书,他对十几位记者说这话时是有底气的。如今的达若村依地势而建的一排排藏式别墅在蓝天白云映衬下错落有致,水泥路、广场、篮球场一应俱全。2018年,达若村经济总收入达53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724元,远远超过了国家贫困线标准。
 
  “不愁吃,不愁穿,什么都不缺就是小康。”罗布次仁说。达若村抓住昌都基础设施大发展的机遇,从1998年开始陆续组建石材加工厂、运输队、施工队和糌粑加工厂,修建产业楼对外出租,村民们纷纷入股,除了按日获得工资报酬外,每家的面粉、大米、茶叶也都由村里统一解决。2014年,达若村整体脱贫。

\
 
  泽仁扎西(右)与儿子多加(左)在新家。新华社记者曹凯摄
 
  69岁的泽仁扎西是1950年昌都和平解放的同龄人,亲眼见证了昌都发展的巨变。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父母深受农奴主压迫,干一天的活只有两小碗青稞,连一双像样的鞋子也没有。民主改革后,家里按人头每人分到了两亩地和牲畜,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2012年,在村委会的号召下,泽仁扎西从12公里外山上四面漏风的土坯房搬了下来。国家补贴2万元,村里免费提供砂石,家里盖起了面积250平方米的藏式小别墅。近年来昌都经济蓬勃发展,也给孩子们提供了优质的就业机会。31岁的儿子布噶在工地上给人开装载机,月入七千。38岁的儿子多加给人干装修,直接花了11万元把家里变成了样板间,活儿不断,还花了2700元给老人添了一套组合音响。
 
  “喝着酥油茶,听着广播,吃穿不愁,就是小康啦。”泽仁扎西调皮地吐了吐舌头,露出腼腆的笑容。

\
 
  罗布次仁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曹凯摄
 
  30岁的驻村工作队队员石慧是达若村的新人,来村里刚满一年。在她的观察中,达若村也已实现小康。
 
  “达若村的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小孩有学上,医疗有保障,同时老百姓有技能,能就业,还有钱花。”她说。
 
  石慧希望,明年达若村与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人人都能享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罗布次仁说,达若村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对口帮扶邻村约日村的32户贫困户,每年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部分资金为他们购买生活物资。
 
  “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罗布次仁说。